雀目散

雀目散

QUE M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熱 (1.2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胃經 33%
脾經 33%
肝經
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雀目散為一種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夜盲症等視力障礙疾病。其組成成分中包含豬肚,此處選用豬肚的原因與中醫理論中的「以形補形」原則有關。中醫認為,豬肚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有補虛損、健脾胃的功效。在雀目散中使用豬肚,是取其能滋養身體、強健脾胃的作用,從而達到增強人體吸收營養、改善視力的功能。

另外,根據《本草綱目》記載,豬肚能夠補中益氣、養血安神,對於因脾胃虛弱導致的各種症狀,如食慾不振、疲勞乏力等,均有良好的調理效果。對於夜盲症患者來說,通過調理脾胃,可以幫助改善因營養吸收不良引起的視力問題。因此,在傳統中醫方劑雀目散中加入豬肚,不僅能夠直接滋補肝腎、明目,還能間接通過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整體健康,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視覺問題。

雀目散中包含夜明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明目退翳: 夜明砂性寒,味苦,入肝、腎經,具有清肝瀉火、明目退翳的功效。雀目散主治目赤腫痛、翳障昏花,而夜明砂能清肝熱,散瘀血,消除眼部炎症,促進視力恢復。
  2. 滋補肝腎: 夜明砂亦能補肝腎,益精血。雀目散除清熱明目外,還需兼顧肝腎虧虛之症,夜明砂在此起到滋補肝腎,提高眼部氣血循環,改善視力功能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雀目散」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雀目」,又稱夜盲症,其病機為「肝虛血少」。古代醫家觀察到此症患者常伴隨視物昏花、時有頭痛,日久則視力衰退,尤其在光線昏暗時(如日落後)無法見物。此症狀與肝血虛損、目失所養密切相關,因肝開竅於目,肝血不足則無法上濡目竅,導致夜間或弱光下視覺功能失常。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雄豬肝

    • 中醫理論中強調「以臟補臟」,豬肝味甘苦、性溫,歸肝經,功能補肝養血。其血肉有情之質,能直接滋養肝血,改善肝虛血少的狀態。
    • 古代實踐中,豬肝富含維生素A(雖當時未明化學成分),而維生素A缺乏正是夜盲症的關鍵病因,此體現中醫「藥食同源」的直觀智慧。
  2. 夜明砂(蝙蝠糞便):

    • 味辛鹹、性寒,歸肝經,傳統用於清肝明目、散血消積。其名稱「夜明」即暗示對夜盲的療效,古人可能觀察到蝙蝠於暗處活動的特性,聯想其排泄物有助改善暗處視力。
    • 科學角度,夜明砂可能含微量維生素A或其他活性成分,輔助強化視網膜感光功能。

配伍與用法設計原理:

  • 竹刀剖肝納藥:竹器避免金屬與藥材反應,保存藥性;夜明砂置入肝中,通過煮製使有效成分溶入肝組織,增強協同作用。
  • 米浴煮7分熟:米水可緩和藥性,避免過度加熱損耗營養成分,七分熟保留豬肝的柔潤滋養特性。
  • 丸劑變通:針對患者耐受性,改丸劑緩圖療效,體現劑型靈活調整的思路。

綜論功效機理:
此方以「補肝血」為核心,結合「清肝明目」之法,直接針對肝血虧虛導致的目竅失養問題。通過動物臟器與礦物藥的配伍,既補充營養物質,又調節肝經氣血,符合中醫「標本兼治」的邏輯,亦暗合現代營養學對夜盲症的認識。

傳統服藥法


雄豬肝、夜明砂。
用竹刀批開雄豬肝,納夜明砂扎好,米浴煮7分熟。取肝細嚼,將汁送下。或雄豬肝煮熟,和夜明砂為丸亦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頭痛失明夜盲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雀目散,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二。 組成:雄豬肝、夜明砂。 主治:雀目。肝虛血少,時時花起,或時頭痛,久則雙目盲,日落即不見物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