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夜靈散中加入石決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肝明目:石決明性寒,味甘鹹,歸肝經,具有清肝瀉火、平肝潛陽、明目退翳之效。夜靈散主要用於治療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視物昏花等症,石決明可清肝火,改善眼部炎症,增進視力,達到明目之效。
- 鎮驚安神:石決明亦可平肝潛陽,鎮驚安神。夜靈散治療的症狀中,也包含頭昏眼花、心神不安、失眠等,石決明可鎮靜神經,改善睡眠,緩解神經系統症狀。
夜靈散中包含夜明砂,乃因其性寒、味甘鹹,入肝經,具有清肝明目、散瘀消腫之效。
夜明砂為蝙蝠糞便,其含有豐富的動物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能滋養肝腎,改善視力,故常用於治療目赤腫痛、視物模糊、夜盲症等症狀。
此外,夜明砂還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可輔助治療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等症。因此,夜靈散中加入夜明砂,能更好地發揮其清肝明目、散瘀消腫的作用,治療目疾。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夜靈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夜靈散主治「目風內障,肝肺熱深,至夜昏暗」,意指眼睛因風邪內侵、肝肺熱盛所導致的內障(如視物模糊、翳障等),且症狀於夜間加劇。此證屬肝肺鬱熱上攻目竅,夜間陰氣盛,陽氣內斂,熱邪不得宣散,故目昏更甚。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石決明(九孔者為佳)
- 性味鹼寒,歸肝經,具平肝潛陽、清肝明目之效。
- 古代認為「九孔」者質優,取其通竅之象,以疏肝經風熱。水煮一伏時(長時間煎製)可緩其寒性,專入肝經清熱明目。
- 針對「肝熱深」,潛降肝火,疏通目竅鬱滯。
夜明砂(蝙蝠糞,淘淨研末)
- 性味辛寒,入肝經血分,能散血明目,專治夜盲、目翳。
- 其名「夜明」,取其夜間活動之物性,對應「至夜昏暗」之症,引藥入陰分,清肝肺之餘熱。
- 結合《本草綱目》記載,此藥可「消積活血」,推測能改善目絡瘀滯。
配伍邏輯
- 石決明+夜明砂:兩者均歸肝經,一者清熱平肝治本,一者活血散翳治標,標本兼顧。皆為「夜間相關」藥材(石決明介類潛陽,夜明砂夜行生物所遺),暗合「夜昏」病機。
- 豬肝為引:以肝補肝,竹刀批開(忌鐵器避免藥性相剋),煮服時以動物肝臟為載體,引藥直達肝經,增強養血明目之效。
推論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清肝肺鬱熱(石決明)、活血消翳(夜明砂),輔以血肉有情之品(豬肝)滋養目絡,從而使內障得消、夜昏得明。其核心在於「清熱化瘀」,尤其針對陰分伏熱,與夜間加劇之眼疾特性相應。
傳統服藥法
石決明(取九孔者,水煮一伏時用)、夜明砂(淘淨,另研)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3錢,豬肝2兩,竹刀批開,入藥於內,用線扎好,水煮1-2時。臨臥連藥及汁嚼服。服7日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夜靈散, 出處:《醫級》卷八。 組成:石決明(取九孔者,水煮一伏時用)、夜明砂(淘淨,另研)各等分。 主治:目風內障,肝肺熱深,至夜昏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