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決明夜靈散中包含石決明,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肝明目: 石決明性寒,味甘鹹,具有清肝明目、平肝潛陽的功效,可治療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決明夜靈散主治目赤腫痛、羞明流淚、視物昏花等眼疾,石決明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 平肝熄風: 石決明具有平肝熄風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目眩、頭痛、耳鳴等症狀。決明夜靈散中的其他藥物如夜交藤、珍珠母等,亦具有平肝熄風的功效,石決明能增強其療效,共同達到平肝熄風、改善眼疾的目的。
「決明夜靈散」方中包含「夜明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益精,明目退翳: 夜明砂性寒味苦,入肝腎經,具有清肝瀉火、明目退翳之功效。方中以決明子清肝明目,配以夜明砂補腎益精,相輔相成,可有效治療肝腎陰虛,精血不足所致的視力模糊、夜盲症等眼疾。
- 散瘀消腫,退翳消斑: 夜明砂還具有散瘀消腫的功效,對於因肝火上炎、血瘀凝滯所致的眼部紅腫、翳膜遮蔽等症,也有較好的療效。與決明子、其他藥物配伍,能更有效地促進眼部血液循環,散瘀消腫,使視力恢復正常。
決明夜靈散為一方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功能在於清肝明目、滋陰養血。此方中之所以包含豬肝,是基於中醫「以臟補臟」的理論,認為動物的器官能夠對應人體的相同部位,起到補益的作用。豬肝味甘、性平,入肝經,能補肝血、明目力,在方劑中作為一種食療成分,增強整體療效。決明子與豬肝相輔相成,前者善於清肝火、明目力,後者則能補血滋陰,二者結合對於改善肝血不足導致的視力模糊、夜盲等症狀尤為適宜。此外,豬肝還富含鐵質及各種維生素,對於因貧血引起的眼疾亦有輔助治療效果。因此,在決明夜靈散中加入豬肝,不僅符合中醫藥理學原則,也兼顧了營養補充,使該方劑成為治療肝血虛弱所致眼疾的一種有效選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決明夜靈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雀盲」(夜盲症)及「高風內障」(視力昏暗,尤其夜間加劇之眼疾),其核心病機為肝血不足或肝腎陰虛,導致目失所養,夜間視物不清。傳統認為,此證與「肝開竅於目」的生理密切相關,夜間屬陰,陰血虧虛則夜視功能失調。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
- 石決明(煅研):
性寒質重,主入肝經,傳統用於清肝明目、平肝潛陽。其「煅研」製法強化收斂之性,助益精血上注於目,改善昏矇。 - 夜明砂(研):
為蝙蝠糞便,古人取其夜行動物之性,聯想「以夜治夜」之意。其性辛寒,能散血中積滯,清肝明目,尤善治夜盲及目赤翳障。 - 豬肝(生用):
以形補形,直補肝血。肝為血海,豬肝富含鐵質及維生素A(古人雖無此概念,但經驗上認知其補血明目之效),助養目竅。若不食豬,改用「白羯羊肝」,亦取同類補血之效。
- 石決明(煅研):
配伍邏輯
- 內外合治:
石決明、夜明砂均為礦物與動物藥,前者鎮斂,後者散瘀,一收一散調和目絡氣血;豬肝為血肉有情之品,直接滋養肝體。三藥共奏「清肝瘀、補肝血」之效。 - 製法深意:
- 麻皮纏裹:防止藥性外泄,集中藥力滲透肝中。
- 米泔水煮:米泔水性甘涼,和中養胃,兼制石決明之寒,避免傷脾。
- 忌鐵器:恐金石藥與鐵發生反應(古人經驗認知),影響藥性。
- 內外合治:
治療原理
此方體現「標本兼治」思維:- 治標:石決明、夜明砂清肝明目,化解目絡瘀滯,改善視物昏花。
- 治本:豬肝補益肝血,從根本滋養目竅,尤其針對血虛或肝腎陰虧之夜盲。
三、總結
決明夜靈散以「清肝瘀、補肝血」為核心,透過動物藥與礦物藥的協同,結合飲食療法(藥汁與肝同服),體現中醫「藥食同源」與「取象比類」的思維,專治陰血不足、肝絡瘀滯所致的夜間視障。
傳統服藥法
石決明(另研)2錢,夜明砂(另研)2錢,豬肝1兩(生用,不食豬者以白羯)。2藥末和勻,以竹刀切肝作2片,以藥鋪於1片肝上,以1片合之,用麻皮纏定,勿令藥得泄出。淘米泔水1大碗,貯砂罐內,不犯鐵器,入肝藥於中,煮至小半碗,臨臥連肝藥汁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明目退翳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決明夜靈散, 出處:《原機啓微》卷下。 組成:石決明(另研)2錢,夜明砂(另研)2錢,豬肝1兩(生用,不食豬者以白羯羊肝代)。 主治:雀盲;高風內障,至夜則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