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夜靈散

光明夜靈散

GUANG MING YE L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偏寒 (0.6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54%
脾經 22%
胃經 22%
肝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光明夜靈散中加入石決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肝明目:石決明性寒,味甘鹹,入肝經,具有清肝瀉火、平肝潛陽、明目退翳的功效。對於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石決明能有效改善。光明夜靈散多用於治療肝腎陰虛所致的視力下降、眼乾澀等症狀,石決明能清肝火,配合其他藥物滋陰補腎,起到雙重功效。
  2. 鎮肝熄風:石決明還具有鎮肝熄風的作用,能平息肝陽上亢,對於肝風內動引起的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肢體麻木等症狀,石決明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光明夜靈散中可能也包含其他鎮肝熄風的藥物,石決明與之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光明夜靈散中加入夜明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肝腎,益精明目:夜明砂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益精明目之效。其能滋養肝腎精血,改善肝腎功能,有助於恢復視力,改善夜盲症等眼疾。
  2. 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夜明砂亦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之功效。可治療因肝腎虛弱、熱毒蘊結導致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眼疾。

因此,光明夜靈散中加入夜明砂,可有效改善肝腎功能,增強視力,同時清熱解毒,散瘀消腫,達到治療目疾之目的。

「光明夜靈散」方劑中包含豬肝,主要源於以下兩點:

  1. 補血益肝:豬肝富含鐵質,能補血養血,改善血虛所致的視力模糊、夜盲症等症狀。中醫認為肝主目,肝血充足才能明目,豬肝可有效滋養肝臟,促進視力恢復。
  2. 清熱解毒:豬肝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對於因熱毒攻肝引起的目赤腫痛、視力下降等症狀,豬肝能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因此,光明夜靈散方劑中加入豬肝,旨在通過補血益肝、清熱解毒,達到治療眼疾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光明夜霛散】方劑分析

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晝明夜盲」之症,即白晝視物如常,入夜或光綫昏暗時視力驟降,甚則燈月之下亦難辨物。此症多因肝血虛耗、目失所養,或肝腎陰虛兼挾濁邪上擾清竅所致,屬中醫「雀目」(夜盲)範疇。古代醫家取「夜霛」為名,喻其使目得光明、夜間視物如靈之意。

貳、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核心藥對:石決明 × 夜明砂

    • 石決明(煅後復煮)
      性味鹼寒,歸肝經,為潛陽明目要藥。煅製後質地酥鬆,更利於藥性滲透;復煮以減其寒性,存其沉降之效。專治「青盲雀目」(《海藥本草》),既能清肝火、退翳障,又能滋養肝陰以濡養目絡。
    • 夜明砂(另研)
      即蝙蝠糞便,味辛性寒,入肝經血分。其特質為「夜飛動物之濁陰」,古人取「以濁引濁」之意,可搜剔肝經絡脈中滯留的痰濁瘀血,兼能散血消積。《本草綱目》載其「治目盲障翳」,尤擅化除目中濁邪,助清陽上承。
    • 配伍思路
      二者一者鎮潛肝陽、一者活血消積,構成「標本同治」框架:石決明從「氣分」斡旋肝陰肝陽,夜明砂從「血分」清除絡脈瘀濁,共復目竅清明。
  2. 藥引載體:生豬肝(或白羊肝)

    • 肝體直接入藥,取「同氣相求」之理(以肝補肝)。生用保留血肉有情之質,富含血絡精華,滋養肝血之力尤甚。若避用豬肝,改白羊肝者,因羊肝性溫,兼能益氣,適合兼有虛寒徵象者。
    • 製法上以米泔水煮之,因米泔甘涼濡潤,可緩解動物肝臟油膩之性,助藥性溫和滲透;禁用鐵器,避免金石藥(石決明)與鐵相剋而減效。
  3. 整體治療機轉

    • 滋養肝陰:石決明與動物肝臟協同填補肝血不足,改善目絡失養。
    • 滌濁通絡:夜明砂化解目中瘀濁,配合石決明引濁陰下行。
    • 氣血並調:肝血得充則目有所涵,濁邪得泄則神光自現,夜視可復。

結論
此方體現「臟腑—官竅」聯動思維,針對夜盲「本虛標實」病機,以動物藥為引、礦物藥鎮潛、蟲類藥通絡,構成層次分明的「養—清—通」體系,堪稱古代眼科用藥典範。

傳統服藥法


石決明(煅復煮)2錢,夜明砂(另研)2錢,豬肝1兩(生用,如不食豬,以白羯羊肝代之亦可)。
上藥和勻,以竹刀切肝作2片,以藥鋪1片,以1片合之,用皮紙包住,又用麻皮纏定,勿令藥出,淘米泔水一大碗貯瓷罐內,不犯鐵器,入肝藥於中煮至小半碗。
臨臥連肝藥並汁脂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神經性厭食症

相同名稱方劑


光明夜靈散, 出處:《醫統》卷六十一。 組成:石決明(煅復煮)2錢,夜明砂(另研)2錢,豬肝1兩(生用,如不食豬,以白羯羊肝代之亦可)。 主治:目至夜便昏,雖有燈月,亦不能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