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精夜明散

谷精夜明散

GU JING YE M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級》卷八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寒 (0.6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47%
胃經 26%
肺經 26%
肝經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谷精夜明散中包含谷精草,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明目:谷精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明目、涼血止血的功效。其可清肝熱,改善眼部紅腫、疼痛、視物模糊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有助於增強散劑的清熱明目功效。
  2. 補腎益精:谷精草亦有補腎益精之效。部分眼疾與腎精虧虛有關,谷精草可滋養腎精,進一步改善眼部狀況。

因此,谷精草在谷精夜明散中扮演著清熱明目、補腎益精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治療眼部疾病。

谷精夜明散中包含夜明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明目: 夜明砂性寒,味苦,歸肝、腎經。其具有清肝明目、補腎益精的功效,可治療肝腎陰虛所致的目昏、視物不清、夜盲等症。
  2. 相輔相成: 谷精夜明散中其他藥材,如枸杞子、生地黃等,多偏補陰滋腎,而夜明砂則可起到清熱瀉火、解毒明目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夜明砂的加入,不僅能增強方劑的補腎明目功效,更能平衡藥性,使方劑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谷精夜明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所治「雀目」、「雞盲」,均屬中醫眼科病症,指黃昏後或光線昏暗處視物不清,類似現代醫學之「夜盲症」。古醫籍《銀海精微》等載,此疾多因肝血不足、肝腎陰虛,或脾胃虛弱致精微不榮於目,亦有因風熱或濕熱上擾者。本方以「甘菊湯調服」,推測其主治偏向肝血虛熱或風熱輕證所致之視物昏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味與劑量配比

    • 谷精草(2錢):性辛涼,歸肝、胃經,傳統用於疏散風熱、明目退翳。《本草綱目》言其「專行上焦,達巔頂,去頭目風熱」,善治目赤腫痛、羞明多淚;其輕清之性可引藥上行,開竅於目。
    • 夜明砂(1錢):為蝙蝠糞便,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清肝明目、散血消積之效。《本經逢原》載其「主明目,治目盲障翳」,尤擅治肝熱瘀滯之眼疾。其動物藥特性,古人認為可入血分,活血消滯以通目絡。
  2. 配伍邏輯

    • 清熱與活血並行:谷精草偏走氣分,清風熱而明目;夜明砂偏入血分,散瘀滯而通絡。二者相合,氣血同治,標本兼顧,共奏清肝活血、退翳明目之效。
    • 輕清上浮之性:二藥皆質輕,易於上行頭目,符合中醫「治上焦如羽」的用藥原則。
    • 甘菊湯送服之妙:菊花甘涼,既助清肝明目,又緩和夜明砂之腥濁氣味,兼顧護胃和中。
  3. 治療原理推論

    • 肝熱瘀滯型夜盲:若因肝經鬱熱,氣血瘀滯,目失所養而致夜盲,本方可清熱散瘀、疏通目絡。
    • 風熱上攻之目疾:外感風熱或肝火上炎引起的視物模糊,谷精草疏散風熱,夜明砂輔助清泄肝火。
    • 血分瘀濁之證:夜明砂活血消積,對瘀濁內阻、目絡不通者,可化瘀開竅。

三、潛在應用延伸
依其組成邏輯,本方或可擴展用於:

  • 早期白內障屬風熱瘀阻者(需結合整體辨證)。
  • 眼瞼炎、結膜炎輕證,見目赤澀痛者(外用熏洗亦可)。

總結
此方藥簡力專,體現中醫「輕可去實」與「引經報使」的用藥思維,針對肝經風熱或血分瘀滯之目疾,以清透活血為核心,符合古典眼科「通絡明目」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谷精草2錢,夜明砂1錢。
上為末,甘菊湯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失明夜盲

相同名稱方劑


谷精夜明散, 出處:《醫級》卷八。 組成:谷精草2錢,夜明砂1錢。 主治:雀目,雞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