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子頂

雀子頂

QUE ZI DI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串雅補》卷一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7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5%
心經 25%
腎經 12%
肺經 12%
膀胱經 12%
肝經 12%
胃經
心經
腎經
肺經
膀胱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雀子頂方劑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發汗解表: 麻黃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之效,可驅散風寒,對於外感風寒所致的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雀子頂方劑主要針對風寒感冒,因此麻黃作為發汗解表藥物,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2. 宣肺止咳: 麻黃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的功效,可以疏通肺氣,緩解咳嗽、喘息等症狀。雀子頂方劑常用於治療風寒咳嗽,麻黃的宣肺止咳作用,可以幫助患者緩解咳嗽,改善呼吸困難。

雀子頂方劑中包含雄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驅蟲止癢: 雄黃性溫,具有毒性,可殺滅蟲類,並能止癢消腫。雀子頂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皮膚病,如濕疹、癬症等,而雄黃的驅蟲止癢功效能有效緩解病症。
  2. 外用安全: 雄黃雖有毒性,但雀子頂方劑多為外用,且用量極少,經過炮製處理後,毒性已大大降低,可有效避免內服的風險。此外,方劑中其他藥物也具有解毒作用,能進一步降低雄黃的毒性。

總之,雀子頂方劑中使用雄黃,是基於其驅蟲止癢的功效,並通過炮製和外用等措施降低其毒性,確保安全有效。

雀子頂方劑中包含寒水石,主要是因為寒水石具有清熱瀉火、止血生肌、解毒消腫的功效。

雀子頂方劑通常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導致的各種出血症狀,例如鼻衄、吐血、咯血、便血等。寒水石的清熱瀉火作用可以降低體內熱毒,而止血生肌的功效可以幫助止血和促進傷口癒合。此外,寒水石的解毒消腫作用還可以減輕熱毒對人體的損傷。

因此,寒水石作為雀子頂方劑中的一味藥材,可以有效地治療熱毒熾盛所導致的出血症狀,並且起到清熱解毒、止血生肌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雀子頂」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冷熱風痰,痰火哮喘」,意指其能調節寒熱錯雜之痰證,適用於因痰飲阻塞肺絡所致的氣喘、咳嗽,兼見痰黏或清稀、胸悶氣逆等症。「冷熱」並提,顯示此方針對痰證之寒化或熱化皆有調節作用。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白信(砒霜,制後為砷製劑)

    • 功效:劫痰平喘,峻逐沉寒伏飲。
    • 原理:微量砷劑可強力抑制痰涎分泌,擴張支氣管,古人用於「斬關奪隘」以平息頑固哮喘,但需嚴格炮製(如綠豆同煮減毒)及控制劑量。
  2. 麻黃

    • 功效:辛溫宣肺,解表平喘。
    • 原理:麻黃鹼能鬆弛支氣管平滑肌,配合白信增強逐痰開閉之效,尤其適合風寒外束或肺氣壅滯之喘逆。
  3. 雄黃

    • 功效:燥濕祛痰,解毒殺蟲。
    • 原理:其辛溫之性助白信化痰,硫化物成分可能抑制呼吸道病原體,針對「痰火」中因感染或痰熱膠結的病機。
  4. 寒水石(煅)

    • 功效:清熱降火,利竅消痰。
    • 原理:煅後增強收澀之性,既能制約白信、麻黃之溫燥,又能清解痰火,調和方劑寒熱偏性。
  5. 鵝管石(鐘乳石類)

    • 功效:溫肺納氣,化痰平喘。
    • 原理:鈣質礦物藥可鎮攝虛浮之氣,改善腎不納氣之喘促,與麻黃一宣一斂,調節氣機升降。

組方邏輯與整體作用

  • 峻藥緩攻:以白信為君,直搗痰涎巢臼;麻黃、雄黃為臣,一宣一燥,助痰濕外達;寒水石、鵝管石為佐使,清斂並行,防燥烈傷正。
  • 寒熱並調:麻黃、雄黃之溫配寒水石之涼,適應「痰火」之熱象與「冷痰」之寒象,契合「冷熱風痰」複雜病機。
  • 給藥特點:隔五日服一次,強調微量頻服,避免砷劑蓄積,符合傳統「以毒攻毒」的謹慎用藥思維。

結論:本方透過猛藥化痰、調節氣機,針對痰飲壅盛、寒熱錯雜之喘嗽,展現中醫「急則治標」的辨證策略,然其組成偏峻,須精準辨證後投藥。

傳統服藥法


白信1錢(制如前),麻黃1錢,雄黃1錢,寒水石(煅通紅)1錢,鵝管石1錢。
上為細末。
每服1分,早空心冷水送下,隔5日1服。不可多吃。夜空心服亦可。
忌煙、酒、茶、飯一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氣喘多痰呼吸急促,喉中哮鳴如哨鳴音

相同名稱方劑


雀子頂, 出處:《串雅補》卷一。 組成:白信1錢(制如前),麻黃1錢,雄黃1錢,寒水石(煅通紅)1錢,鵝管石1錢。 主治:冷熱風痰,痰火哮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