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棗煎

大棗煎

DA ZAO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六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0.3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2%
脾經 15%
心經 15%
大腸經 9%
肝經 9%
膽經 9%
小腸經 6%
腎經 6%
心包經 6%
胃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小腸經
腎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棗煎」的組成中,包含「大棗」是基於其藥性與功效。

大棗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等功效。其甘味入脾,能補益脾胃,增強消化吸收功能;溫性入胃,可溫中暖脾,緩解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其養血功效可改善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

因此,大棗作為方劑中的主要藥材,能夠補益脾胃、養血安神,並能與其他藥材相互協調,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大棗煎是一張溫和調中的方劑,其組成成分中包含了黃連。黃連味苦性寒,歸心、肝、胃、大腸經,主要功效為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臨床常用於治療濕熱瀉痢、黃疸、火眼等症狀。在大棗煎中加入黃連,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的作用,以達到調和中焦、清化濕熱的目的。

大棗煎強調的是補益與調和,而大棗本身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黃連的加入則起到了平衡整體方劑性質的作用,避免了方中其他溫補藥物可能帶來的熱性反應,確保了方劑溫和而不燥烈。此外,黃連還能增強脾胃功能,對於脾胃濕熱所致的消化不良、食少體倦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總體而言,在大棗煎中使用黃連,是為了綜合調理身體,使之達到陰陽平衡、臟腑協調的理想狀態。

「大棗煎」中加入淡竹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利尿: 淡竹葉性寒,味甘淡,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利尿、生津止渴之效。大棗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兩者配伍,可取長補短,相輔相成,既能清熱利尿,又能緩解大棗溫燥之性,使藥性更平和,適用於熱病、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
  2. 滋陰潤燥: 淡竹葉的清熱利尿作用,可以幫助體內濕熱排出,而大棗則可以滋陰潤燥,補益氣血。兩者合用,可以起到清熱利尿、滋陰潤燥、調和陰陽的效果,適用於因熱傷津液所致的口渴、便祕、皮膚乾燥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棗煎》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目熱眦赤,生赤脈侵晴,息肉急痛,閉不開,如芥在眼碜痛」,即眼部因熱邪上攻所致的急性炎症,症狀包括:

  1. 熱邪熾盛:眼眥(眼角)紅赤,血絲密布(赤脈侵睛),可能伴隨結膜充血或角膜周邊血管增生。
  2. 腫痛不適:眼瞼或結膜息肉腫脹疼痛,甚則難以睜眼(閉不開),異物感明顯(如芥在眼)。
    此證屬中醫「實熱目疾」範疇,與現代急性結膜炎、瞼緣炎或角膜炎初期相似,病機為心肝火熾或肺胃積熱上炎於目。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黃連(君藥)

    • 性味苦寒,主入心、胃經,「解熱毒明目」(《本草綱目》)。
    • 現代研究含小檗鹼,具抗炎、抑菌作用,能抑制局部充血腫脹。
    • 本方以綿裹碎黃連,取其精華緩釋滲出,直清目竅熱毒。
  2. 淡竹葉(臣藥)

    • 性甘淡寒,歸心、小腸經,「涼心緩脾,除上焦風邪煩熱」(《本草備要》)。
    • 先煎取汁,意在輕清上浮,導心火下行,助黃連疏散目絡鬱熱。
  3. 大棗(佐使藥)

    • 甘溫質潤,去皮核僅用肉,取其緩和藥性、護胃生津之效。
    • 拮抗黃連苦寒傷陰之弊,並以黏稠之性助藥液附著眼眥,延長局部作用。

配伍特點

  • 寒熱並調:大棗制約黃連、竹葉之寒,防其冰伏邪氣。
  • 外用直擊:煎汁點眼眥,避開內服苦寒傷中之弊,直達病所清熱解毒。
  • 心經引藥:黃連、竹葉均歸心經,符合「目眥赤屬心火」的臟腑辨證理論。

推測作用機制

  1. 黃連抑制局部病原微生物,減輕炎症反應。
  2. 竹葉清熱利尿,間接降低眼部組織水腫。
  3. 大棗多糖成分可能具有黏膜保護作用,緩解異物感。

綜論
此方體現「簡、便、效」的外治理念,通過清心瀉火、解毒消腫,針對實熱性目疾急性期「熱、赤、痛」三大主證。其組方邏輯嚴謹,符合中醫「熱者寒之」「火鬱發之」的治療原則,且外用給藥方式更適合眼部敏感區域的局部治療。

傳統服藥法


大棗7枚(去皮核),黃連2兩(碎,綿裹),淡竹葉(切)5合。上以水2升煮竹葉,取1升,澄清,取8合;納棗肉、黃連,煎取4合,去滓令淨。細細以點目眥中。
忌豬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大棗煎具有清熱解毒、明目消腫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
  • 大棗煎有一定的刺激性,對脾胃虛弱、體質虛寒的人群不宜服用。
  • 大棗煎不宜與其他中藥同時服用,以免發生藥物相互作用。

相關疾病


鼻息肉

相同名稱方劑


大棗煎, 出處:《千金》卷六。 組成:大棗7枚(去皮核),黃連2兩(碎,綿裹),淡竹葉(切)5合。 主治:目熱眥赤,生赤脈侵晴,息肉急痛,閉不開,如芥在眼磣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