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紫豆湯

大紫豆湯

DA ZI DO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續易簡》卷四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29)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6%
膀胱經 16%
肺經 16%
大腸經 12%
心經 12%
胃經 12%
脾經 12%
腎經
膀胱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紫豆湯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散風寒,祛除濕邪:羌活性溫,味辛,入膀胱、肝經,具有祛風散寒、除濕止痛的功效。大紫豆湯以紫豆為主,具有利水消腫、健脾和胃之效,但偏於清熱,而羌活可助其疏風散寒,達到寒濕併除的效果,對於風寒濕痺、肢體痠痛等症狀尤為有效。
  2. 活血通絡,改善循環:羌活不僅能祛除風寒濕邪,還能活血通絡,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身體機能恢復。大紫豆湯中加入羌活,可加強其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對於氣血運行不暢、局部疼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緩解效果。

大紫豆湯中包含黃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脾胃: 黃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消腫的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黃豆能補益脾胃,促進營養吸收,改善消化功能,有助於整體身體的恢復。
  2. 增強營養: 黃豆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羣、鐵、鋅等營養成分,可為患者提供豐富的營養,補充體力,促進身體康復。

大紫豆湯中加入白酒,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通絡:白酒性溫,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絡的作用,可促進藥效發揮,增強藥物對經絡的滲透性,使藥力更易到達病竈。
  2. 引藥入經:白酒能使藥物更容易進入人體經絡,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同時,白酒還能起到溫陽散寒的作用,對於寒性疾病,可起到溫補的作用。

總而言之,白酒在中藥方劑中,不僅可以起到活血通絡的作用,還可以引藥入經,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紫豆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熱中風」,涵蓋以下範疇:

  1. 外風夾熱證:中風頭眩、惡風自汗、吐冷痰,屬風邪襲表兼內熱或痰濕鬱滯。
  2. 婦科風證
    • 產後中風:氣血虛弱,風邪乘虛內侵,見「痱痙」(肢體痿弱或拘急)、背強、口噤直視。
    • 妊娠折傷、胎死腹中:推測因風邪阻滯氣血,致胎動不安或瘀滯。

此方適用於風邪外襲兼有鬱熱或痰濕的病理狀態,尤其偏向「表證未解,內熱初生」之病機。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1. 羌活(1兩)

    • 性辛溫,歸膀胱、腎經,為祛風勝濕要藥。
    • 主治「風邪在表」,能發汗解表,治頭眩、惡風;其性上行,可緩解背強、口噤等經絡拘急症狀。
    • 「熱中風」中用羌活,或取其「火鬱發之」之理,透散鬱熱。
  2. 大豆(1升,炒焦)

    • 生大豆甘平,炒焦後性偏苦溫,入脾、腎經。
    • 焦香能醒脾消痰,酒浸後增強活血之效,契合「散血」之功,用於產後中風或胎死腹中的血滯問題。
    • 現代藥理推測:大豆異黃酮或具抗炎作用,炒焦後成分轉化可能助於改善微循環。
  3. 酒(3升)

    • 辛溫通行,助羌活祛風,兼引藥上行。
    • 浸漬炒焦大豆,可析出脂溶性成分,增強溫通散瘀之效,對「痱痙背強」等血絡不暢症狀有益。

三、配伍邏輯與方義

  • 祛風為本:羌活主外風,酒助其力,針對表證頭眩、惡風。
  • 散血為輔:炒焦大豆與酒協同,活血而不峻猛,適用於產後或妊娠期虛中夾瘀。
  • 表裏兼顧:風邪外解,氣血內和,尤適「熱中風」之表鬱裏熱(如煩熱)或痰瘀交阻(吐冷痰)。

四、推測應用關鍵

  1. 病機特點:風邪為主,兼輕度血瘀或痰濕,非純虛證。
  2. 劑量考量:古方未註明用量,《澹寮方》補「一二合許」,提示宜小劑漸進,恐過汗傷正。

此方體現「風藥活血」的思路,以簡潔組方應對風邪引動的多種變證,尤重表裏氣血的通調。

傳統服藥法


羌活1兩,大豆1升,酒3升。
去風散血。
上以酒浸羌活,煎沸,別炒大豆極焦,急投酒中,密封候冷。
本方用法「密封候冷」句下未言服用量,《醫方類聚》卷二一三引《澹寮方》此下有:「去豆,每服一二合許,得少許則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辛溫解毒之功,孕婦慎用。
  • 本方有祛風散寒之功,風寒感冒者慎用。

相關疾病


梅尼爾氏病動脈粥樣硬化腦中風腦炎痲風 [漢生氏病]病毒性腦膜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暈眩怕冷身體容易出汗多痰牙齒緊閉口張不開怕吹到風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大紫豆湯, 出處:《續易簡》卷四。 組成:羌活1兩,大豆1升,酒3升。 主治:去風散血。主治:熱中風。中風頭眩,惡風自汗,吐冷痰,及産後中風,痱痙背強,口噤直視,煩熱;妊娠折傷,胎死腹中。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