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毒桂枝湯

化毒桂枝湯

HUA DU GUI ZH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膀胱經 16%
心經 16%
肺經 16%
腎經 16%
肝經
膀胱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化毒桂枝湯中包含桂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寒,溫通經絡:桂枝性溫,味辛甘,入肺、心、膀胱經,具有解表散寒、溫通經絡之效。該方用於治療外感風寒、發熱惡寒、頭痛身痛、脈浮緊等症,桂枝可驅散寒邪,溫通經絡,緩解患者症狀。
  2. 調和營衛,扶正祛邪:桂枝能調和營衛,平衡氣血,增強人體正氣,抵抗外邪。化毒桂枝湯中加入桂枝,能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扶正祛邪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化毒桂枝湯中加入全蠍,主要是為了其解毒、止痙、通絡的功效。

全蠍性寒,味鹹,入肝經,具有解毒的作用,可以解蛇毒、蟲毒等,並能止痙,緩解因毒素入侵引起的痙攣抽搐,同時能通絡,促進氣血流通,改善因毒素淤積導致的麻木、疼痛等症狀。

因此,在化毒桂枝湯中加入全蠍,可以加強其解毒、止痙、通絡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因毒素入侵引起的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化毒桂枝湯]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縮腳腸癰」,屬中醫外科癰疽範疇,特指腸道化膿性病變(類似現代闌尾膿腫或腹腔感染),因熱毒瘀結、氣血阻滯所致。「縮腳」形容患者因疼痛屈曲下肢之體位,為腸癰典型症狀(如《金匱要略》大黃牡丹湯證亦見「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古代醫家以「化毒」為名,強調其透毒散結、消癰通絡之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桂枝(3錢)

    • 性味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
    • 作用:溫通經脈、助陽化氣。此方取其「通陽散結」之力,非單純解表。腸癰雖多屬熱證,然氣血瘀滯需溫通行散,桂枝能激活氣血運行,促進瘀毒消散。李時珍《本草綱目》指其「能利關節,溫經通脈」,配伍清熱藥可制其溫性而存其通利之效。
  2. 全蠍(3錢)

    • 性味辛平,有毒,歸肝經。
    • 作用:攻毒散結、通絡止痛。全蠍善走竄,能深入經絡搜剔邪毒,破瘀消癰,針對腸癰局部腫痛硬結。《本草求真》載其「專入肝祛風,凡癮疹……及一切風瘡皆效」,此處取其「以毒攻毒」之性,化解腸道瘀熱壅滯。
  3. 穿山甲(炙,3錢)

    • 性味鹹微寒,歸肝、胃經。
    • 作用:活血消癥、潰堅排膿。炙後質脆易碎,增強藥效穿透力,直達病所潰瘍消腫。《醫學衷中參西錄》稱其「能貫通經絡,透達關竅,凡血凝血聚為病,皆能開之」,與桂枝相配,一溫一通,破除腸道瘀滯;與全蠍協同,增强攻毒透膿之效。

配伍邏輯與整體功效

  • 透毒外達:桂枝溫通上行,全蠍、穿山甲散結下行,形成「通徹上下」之勢,引導腸道熱毒從內外散。
  • 破瘀消癰:三藥均具「動」性,全蠍搜絡、穿山甲破血、桂枝行氣,共同破解局部氣血瘀滯,阻斷癰膿形成。
  • 酒沖服增效:酒性辛熱,可助藥力速行血脈,強化散結作用,符合「治癰宜速」的原則。

推論適應證
此方適用於腸癰初起未潰(瘀熱互結階段),見少腹硬痛拒按、屈膝蜷臥、發熱脈數者。屬「通泄」為主的峻劑,需體實者用,若膿成則可能需加薏苡仁、敗醬草等排膿藥。

與經典方劑對比
相較《金匱要略》大黃牡丹湯(大黃、芒硝瀉下,牡丹皮、桃仁涼血),本方側重「通絡透毒」而非「瀉熱攻下」,更適合瘀滯偏重、熱象未極之證,體現外科用藥「以動制瘀」的特色。

傳統服藥法


桂枝3錢,全蠍3錢,甲片(炙)3錢。
長流水煎服;或研末,酒沖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化毒桂枝湯, 出處:《衛生鴻寶》卷二。 組成:桂枝3錢,全蠍3錢,甲片(炙)3錢。 主治:縮腳腸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