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厚腸湯中包含罌粟殼,其原因主要為:
- 止痛作用: 罌粟殼含有嗎啡等生物鹼,具有強烈的鎮痛作用,可用於緩解腸道痙攣、腹痛等症狀。
- 止瀉作用: 罌粟殼能抑制腸道蠕動,減輕腹瀉症狀。
然而,罌粟殼屬於毒性藥物,其使用需嚴格控制,並由專業醫師指導。 由於其成癮性,現今厚腸湯配方已多以其他藥材替代罌粟殼,以降低藥物風險。
厚腸湯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血: 地榆性涼,味苦澀,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效。厚腸湯主治腸風下血、痔瘡出血等症,地榆可有效收斂止血,控制出血情況。
- 清熱解毒: 地榆亦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對於腸風下血伴有發熱、口渴等症狀,地榆可起到清熱解毒的輔助作用,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綜上所述,地榆在厚腸湯中發揮著收斂止血、清熱解毒的雙重功效,有助於治療腸風下血、痔瘡出血等疾病。
厚腸湯中包含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固腸止瀉: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腸止瀉的功效。厚腸湯主治脾虛氣弱、腸胃不調所致的腹瀉,而白朮能補脾益氣,固澀腸道,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達到止瀉的效果。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厚腸湯中其他藥材如茯苓、山藥等,也具有健脾益氣、固腸止瀉的功效,白朮與這些藥材相配合,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整體療效,更有效地治療脾虛氣弱、腸胃不調所致的腹瀉。
厚腸湯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表散寒:紫蘇葉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厚腸湯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腹痛泄瀉等症,紫蘇葉可溫散寒邪,助脾胃運化,緩解腹痛。
- 行氣止痛:紫蘇葉氣味芳香,能行氣止痛。厚腸湯中常配伍其他溫中散寒藥物,紫蘇葉可協同作用,促進氣血流通,緩解腹痛、腹脹等症狀。
厚腸湯方劑中加入木瓜,主要是利用其健脾消食、舒筋活絡的功效。
木瓜性溫味甘,歸脾、胃經,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幫助消化吸收,緩解脾胃虛弱引起的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此外,木瓜還具有舒筋活絡的功效,可緩解因脾胃虛弱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因此,在厚腸湯中加入木瓜,可以起到健脾消食、舒筋活絡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腸胃功能,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厚腸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厚腸湯主治「下痢赤白」,即現代所稱的赤白痢疾,症狀特徵為大便中夾雜膿血(赤痢)與黏液(白痢),多因濕熱、寒濕或食積損傷腸道所致,常見於腸道感染(如細菌性痢疾)或慢性腸炎等疾病。此方以「厚腸」為名,意在固護腸道、止瀉斂瘍,推測其適用於久痢滑脫不止或反覆發作之證。
二、組成與藥理邏輯
主藥:罌粟殼(8兩)
- 作用:性平味酸澀,專攻「澀腸止瀉」,為此方止痢核心。其含嗎啡類生物鹼,能抑制腸道蠕動,緩解腹痛與頻瀉,古代多用於久瀉久痢無邪滯者(邪氣已衰,滑脫難禁)。
- 配伍意義:重用至8兩,顯示此方針對「滑脫型痢疾」,以固澀為先,防止津氣耗脫。
輔藥:地榆(6兩)
- 作用:微寒味苦酸,涼血解毒、收斂止血,擅治血痢(赤痢)。其鞣質成分可保護腸黏膜,抑制腸道出血與炎症。
- 配伍意義:與罌粟殼協同,既澀腸又清餘熱,防止罌粟殼溫澀助火,針對「赤白夾雜」病機。
佐藥:白朮(2兩)、紫蘇葉(2兩)、木瓜乾(2兩)
- 白朮:健脾燥濕,補中焦以實腸道,解決濕濁下注致痢之本。
- 紫蘇葉:辛溫芳香,解表化濕、行氣寬中,緩解痢疾伴隨之腹脹或輕微表證。
- 木瓜乾:酸溫,化濕和胃、舒筋緩急,改善痢疾之腹痛、裏急後重。
使藥:生薑、大棗
- 生薑溫中止嘔,大棗補脾和胃,二藥調和營衛,減緩罌粟殼、地榆對胃腸的刺激,兼助藥力吸收。
三、整體治療原理
厚腸湯的配伍體現「標本兼治」思想:
- 治標:罌粟殼急澀腸道以止瀉,地榆止血斂瘍,直接改善痢疾症狀。
- 治本:白朮健脾除濕斷病源,紫蘇、木瓜調暢氣機、化濕和中,從根本上調節腸道功能。
適用證型推論:
此方偏溫澀,適合「寒濕或脾虛型久痢」,若見純熱毒熾盛(暴痢膿血、高熱煩渴)則非所宜。其組方結構嚴謹,澀中寓通(紫蘇行氣)、斂中兼清(地榆涼血),防止過澀留邪,體現古人治痢「通澀有度」的智慧。
傳統服藥法
罌粟殼8兩(銼,炒),地榆6兩,白朮2兩,紫蘇葉2兩,木瓜乾2兩。
上為散。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7片,大棗2個,煎7分,去滓,空腹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厚腸湯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如果患者有便秘的情況,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厚腸湯, 出處:《三因》卷十二。 組成:罂粟殼8兩(銼,炒),地榆6兩,白朮2兩,紫蘇葉2兩,木瓜乾2兩。 主治:下痢赤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