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瓜飲
MU GUA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八十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25)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木瓜飲中包含木瓜,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藥性功效:木瓜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消食、舒筋活絡、驅風止痛的功效。其含有豐富的蛋白酶,能分解蛋白質,有助於消化吸收,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尤為有效。
二、口感風味:木瓜味甜,可改善藥材的苦味,使其口感更佳,更易於服用,提高患者的服藥順從性。
木瓜飲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的功效。木瓜性溫,味甘,擅長疏肝理氣、健脾消食。二者配伍,可增強健脾益氣的效果,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
- 和胃止嘔:白朮能燥濕健脾,有助於改善脾胃濕困,進而緩解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木瓜則能和胃止嘔,緩解脾胃不和引起的噁心嘔吐。二者合用,可增強止嘔效果,改善因脾胃虛弱引起的嘔吐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木瓜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腳氣」。古代所稱「腳氣」,非現代醫學的維生素缺乏所致之腳氣病,而屬中醫「腳氣病」範疇,多因濕邪、風寒、氣滯或脾虛下注,表現為下肢腫脹、麻木、疼痛,甚則上衝胸腹、氣逆喘滿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分類與協同作用
祛濕舒筋:
- 乾木瓜(焙):主入肝脾,化濕和胃、舒筋活絡,為治腳氣要藥。
- 厚朴、陳橘皮:行氣燥濕,破滯除滿,助木瓜化解濕濁。
- 白朮:健脾燥濕,固護中焦,杜絕濕邪之源。
溫通行氣:
- 木香、縮砂仁:醒脾調氣,暢通三焦氣機,治濕阻氣滯。
- 肉桂:溫腎助陽,散寒通脈,引火歸元以消下肢冷痛。
澀腸固脫:
- 訶黎勒皮、赤石脂、龍骨:收斂固澀,防濕濁下注導致泄瀉或氣逆上衝。
活血養血:
- 當歸:補血活血,兼潤腸通便,防溫燥藥傷陰。
- 杏仁:宣肺降氣,助肺氣肅降以調水道。
清熱燥濕:
- 黃連:清中焦濕熱,反佐溫藥之燥,防化熱之弊。
祛風止痛:
- 白芷:辛散風濕,止痛消腫,專治腳氣痹痛。
2. 治療機理
本方以「調氣化濕、溫澀並行」為核心:
- 祛濕通絡:木瓜、白朮、厚朴為主,化解濕濁之邪,舒筋緩急。
- 行氣導滯:木香、砂仁、陳皮疏暢氣機,使濕邪無所依附。
- 溫陽固澀:肉桂、龍骨、訶子溫下焦而防濕邪下陷,赤石脂澀腸止瀉。
- 寒熱並調:黃連清熱,佐制諸藥之溫性,避免化熱傷陰。
3. 推論延伸
此方適用於「寒濕夾氣滯型腳氣」,見下肢腫重、麻木冷痛、腹脹、大便溏瀉或氣逆胸悶等症。其組方兼顧標本:
- 治標:直接祛濕行氣以緩解腫痛。
- 治本:健脾溫腎,阻斷濕邪再生。
全方結構嚴謹,溫而不燥,澀而不滯,體現中醫「氣行則濕化,脾健則濕絕」的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乾木瓜(焙)1兩,白芷1兩,厚朴(去粗皮,薑汁炙)1兩,白朮(銼,炒)1兩,木香1兩,桂(去粗皮)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當歸(炙,銼)1兩半,縮沙蜜(去皮)1兩半,龍骨1兩半,訶黎勒皮(煨)1兩半,陳橘皮(去白,焙)3分,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5枚,赤石脂3兩。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取8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木瓜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四。 組成:木瓜(去皮子,切,焙乾)1枚。 主治:乳石發,霍亂轉筋氣急。
木瓜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四。 組成:生木瓜(去皮瓤,切碎,以水5升,煮至2升半,去滓收貯)2枚,白朮(搗羅爲末)2兩。 主治:腳氣。
木瓜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八。 組成:乾木瓜(焙)1兩,白芷1兩,厚朴(去粗皮,薑汁炙)1兩,白朮(銼,炒)1兩,木香1兩,桂(去粗皮)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當歸(炙,銼)1兩半,縮沙蜜(去皮)1兩半,龍骨1兩半,訶黎勒皮(煨)1兩半,陳橘皮(去白,焙)3分,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5枚,赤石脂3兩。 主治:下痢腹脹,裏急後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