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葫荽子散中包含枳殼,其原因主要有二: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枳殼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葫荽子散主治肝胃氣滯所致的胸脇脹痛、食積不消等症狀,而枳殼能有效緩解肝氣鬱結,使氣機暢通,達到止痛的效果。
- 消食導滯,降逆止嘔:枳殼還具有消食導滯、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因食積不化、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枳殼能促進消化,降低胃氣上逆,達到止嘔的目的。
因此,葫荽子散中加入枳殼,可以起到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以及消食導滯、降逆止嘔的功效,進一步增強方劑的療效。
葫荽子散方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方中以葫荽子為主,擅長治療婦科諸病,而當歸的加入則可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進一步增強療效。
- 引藥入經,協調藥性:當歸能引藥入血分,有助於其他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同時,當歸能和緩方中其他藥物的燥性,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方劑整體更平和安全。
葫荽子散中包含皁莢,主要原因有二:
- 消積導滯: 皁莢味甘,性寒,入脾胃經,具有消積化滯、潤腸通便的作用。葫荽子散用於治療積滯腹脹,而皁莢能幫助消解食積,促進腸胃蠕動,解除腹脹。
- 引藥入經: 皁莢性滑,能引導藥物深入經絡,使藥效更好地發揮。葫荽子散中其他藥物如葫荽子、麥芽等,也需要皁莢的引導作用,才能更有效地發揮消積導滯的作用。
總之,皁莢在葫荽子散中發揮了消積導滯和引藥入經的雙重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葫荽子散方中加入鬱李仁,主要基於其潤腸通便之效。鬱李仁性平味甘,入脾、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利水消腫的功效。
葫荽子散主治小兒痃癖,症見腹部脹滿、飲食不化、大便乾結等。鬱李仁能潤腸通便,有助於緩解便祕,促進腸道蠕動,使積滯得以排出,達到治療痃癖的目的。同時,鬱李仁利水消腫的功效,也有助於改善腹部脹滿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葫荽子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痔」,具體症狀為「肛邊生結核,腫硬疼痛,發歇寒熱」,即肛周出現硬結腫塊,伴有疼痛及間歇性寒熱發作。此描述符合中醫「痔瘡」或「肛癰」(肛周膿腫)之範疇,屬濕熱蘊結、氣滯血瘀所致。
- 腫硬疼痛:反映局部氣血阻滯,經絡不通。
- 發歇寒熱:提示可能兼有感染或熱毒熾盛,邪正相爭。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五藥配伍,共奏行氣散結、活血潤腸、消腫止痛之效,針對痔瘡或肛周腫塊的病理核心:
葫荽子(微炒)
- 性味辛溫,歸肺、大腸經,傳統用於「消脹、化滯、散結」,可理氣通絡,緩解肛周氣滯脹痛。
- 炒製後減其辛散之性,兼能溫通,助氣血運行。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 苦辛微寒,長於行氣寬中,「破氣消積」,《本草綱目》載其治「痔瘡腫痛」。
- 麩炒緩和藥性,專注於降氣消痞,改善肛門局部氣機壅滯。
當歸(銼,微炒)
- 甘溫質潤,活血止痛,兼能潤腸通便,緩解因便秘加重痔瘡疼痛。
- 炒後減其滑利之性,避免過度瀉下,更宜體虛或久病者。
皂莢子仁(微炒)
- 辛溫通散,能「潤燥通便、散結消腫」,針對腸燥便結及局部腫硬。
- 炒後緩和峻烈之性,減輕對黏膜刺激,聚焦於軟堅散結。
鬱李仁(湯浸去皮,微炒,別研)
- 甘苦平,功擅潤腸通便、利水消腫,《藥性論》言其「治腸中結氣」。
- 炒製研末加強吸收,與當歸協同潤下,避免大便燥結加重肛門壓迫。
配伍邏輯:
- 氣血同調:枳殼、葫荽子行氣破滯;當歸活血潤腸,共解氣滯血瘀。
- 潤通並行:鬱李仁、當歸、皂莢子潤腸通便,減輕排便時對痔核的刺激。
- 散結消腫:皂莢子、枳殼軟堅散結,針對肛周腫硬結核。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行氣活血、潤腸通便、消腫散結,改善肛門局部氣血瘀滯與濕熱結聚,間接緩解「寒熱」症狀(可能因局部炎症所致)。以「粥飲調服」顧護脾胃,助藥力緩行,適合慢性痔瘡或反覆發作者。
傳統服藥法
葫荽子1兩(微炒),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當歸1兩(銼,微炒),皂莢子仁1兩(微炒),鬱李仁1兩(湯浸,去皮,微炒,別研)。
上為細散。
每服2錢,食前以粥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孕婦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葫荽子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葫荽子1兩(微炒),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當歸1兩(銼,微炒),皂莢子仁1兩(微炒),鬱李仁1兩(湯浸,去皮,微炒,别研)。 主治:痔。肛邊生結核,腫硬疼痛,發歇寒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