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荽子散

HU SUI Z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六十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肝經 20%
大腸經 20%
肺經 13%
心經 6%
小腸經 6%
膽經 6%
胃經 6%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心經
小腸經
膽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葫荽子散中包含枳殼,其原因主要有二: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枳殼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葫荽子散主治肝胃氣滯所致的胸脇脹痛、食積不消等症狀,而枳殼能有效緩解肝氣鬱結,使氣機暢通,達到止痛的效果。
  2. 消食導滯,降逆止嘔:枳殼還具有消食導滯、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因食積不化、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枳殼能促進消化,降低胃氣上逆,達到止嘔的目的。

因此,葫荽子散中加入枳殼,可以起到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以及消食導滯、降逆止嘔的功效,進一步增強方劑的療效。

葫荽子散方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方中以葫荽子為主,擅長治療婦科諸病,而當歸的加入則可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進一步增強療效。
  2. 引藥入經,協調藥性:當歸能引藥入血分,有助於其他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同時,當歸能和緩方中其他藥物的燥性,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方劑整體更平和安全。

葫荽子散中包含皁莢,主要原因有二:

  1. 消積導滯: 皁莢味甘,性寒,入脾胃經,具有消積化滯、潤腸通便的作用。葫荽子散用於治療積滯腹脹,而皁莢能幫助消解食積,促進腸胃蠕動,解除腹脹。
  2. 引藥入經: 皁莢性滑,能引導藥物深入經絡,使藥效更好地發揮。葫荽子散中其他藥物如葫荽子、麥芽等,也需要皁莢的引導作用,才能更有效地發揮消積導滯的作用。

總之,皁莢在葫荽子散中發揮了消積導滯和引藥入經的雙重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葫荽子散方中加入鬱李仁,主要基於其潤腸通便之效。鬱李仁性平味甘,入脾、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利水消腫的功效。

葫荽子散主治小兒痃癖,症見腹部脹滿、飲食不化、大便乾結等。鬱李仁能潤腸通便,有助於緩解便祕,促進腸道蠕動,使積滯得以排出,達到治療痃癖的目的。同時,鬱李仁利水消腫的功效,也有助於改善腹部脹滿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葫荽子散」,主要成分包括枳殼、當歸、皁莢、鬱李仁。

枳殼,味苦、辛,性寒,歸肺、大腸經,具有理氣寬中、行氣止痛、化痰降逆、消積導滯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胸悶、腹脹、氣滯血瘀、食積不消、咳嗽痰多等症狀。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活血化瘀、補血益氣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血虛、月經不調、痛經、產後血虛、便祕等症狀。

皁莢,味苦、辛,性溫,歸肺、大腸經,具有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殺蟲驅蟲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寒性咳嗽、肺熱咳嗽、支氣管炎、哮喘、風濕痛、關節炎、痛風、腸燥便祕、蛔蟲性腸梗阻等症狀。

鬱李仁,味苦、辛,性微寒,歸肝經,具有瀉下、利水滲濕、降氣和潤燥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腹瀉、便祕、痔疾、水腫、黃疸、氣脹、胸悶、咳嗽、痰多、腸燥便祕等症狀。

葫荽子散,由枳殼、當歸、皁莢、鬱李仁組成,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主治痔瘡。長在肛門邊緣的結核,腫脹堅硬而且疼痛,每次發作就伴隨著寒熱。

傳統服藥法


葫荽子1兩(微炒),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當歸1兩(銼,微炒),皂莢子仁1兩(微炒),鬱李仁1兩(湯浸,去皮,微炒,別研)。
上為細散。
每服2錢,食前以粥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孕婦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葫荽子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葫荽子1兩(微炒),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當歸1兩(銼,微炒),皂莢子仁1兩(微炒),鬱李仁1兩(湯浸,去皮,微炒,别研)。 主治:痔。肛邊生結核,腫硬疼痛,發歇寒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