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膿膏

呼膿膏

HU NONG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8.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脾經 28%
腎經 14%
大腸經 14%
肺經 14%
肝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呼膿膏中包含蓖麻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消腫散結,引流膿液: 蓖麻子性溫,味辛,具有散結消腫、引流膿液的功效。其油脂可軟化組織,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利於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
  2. 溫通經絡,止痛消炎: 蓖麻子可溫通經絡,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其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抑制局部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呼膿膏中加入蓖麻子,可發揮其消腫散結、引流膿液、溫通經絡、止痛消炎等功效,有助於治療瘡瘍腫毒等病症。

呼膿膏中加入大風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消腫排膿:大風子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之效。其能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對於化膿性疾患具有顯著效果。
  2. 殺菌止癢:大風子亦具有抗菌作用,能抑制細菌生長,減少感染風險。同時,其亦能止癢止痛,緩解皮膚炎症。

因此,呼膿膏中加入大風子,旨在增強其消腫排膿、殺菌止癢的功效,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呼膿膏」主治「風癩」,此為中醫古代對一類皮膚頑疾的稱謂,可能包含現代醫學中的麻風病、慢性皮膚潰瘍、頑固性瘡瘍等病症,其特徵為皮膚增厚、潰爛流膿、癢痛難癒,甚則腐敗生蟲。此方以「呼膿」為名,推測其作用機理在於吸引膿毒外出,拔毒生肌,兼祛風殺蟲,符合古代對風癩「膿毒壅滯、風濕蟲蝕」的病理認識。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蓖麻子、大風子白肉

  • 蓖麻子:性甘辛平,有毒,外用能「拔毒提膿」,其油脂滲透力強,可軟化瘡瘍硬結,促進膿液排出。
  • 大風子白肉:辛熱有毒,為傳統治麻風要藥,具強力「祛風燥濕、殺蟲解毒」之效,針對風癩蟲蝕、皮膚腐爛之病機。
    兩者共為君藥,以毒攻毒,直接針對膿毒與風邪蟲患。

2. 臣藥:松香

  • 松香苦甘溫,外用能「燥濕排膿、生肌止痛」,與君藥相輔,增強黏附性與拔毒效果,形成膏體基底。

3. 佐使藥:乳香、沒藥、血竭、車米、麝香

  • 乳香、沒藥:活血止痛、消腫生肌,改善局部氣血瘀滯,助膿毒消散。
  • 血竭:散瘀定痛,促進瘡口癒合,防膿血久滯。
  • 車米(可能為「輕粉」之誤,即氯化亞汞):傳統外用殺蟲解毒藥,針對風癩蟲癬。
  • 麝香:辛香走竄,能「透竅通絡」,引藥深入,增強全方穿透力與藥效。

綜合機理

此方以「拔毒—殺蟲—生肌」為核心,利用蓖麻子、大風子的毒性與穿透力直接攻逐膿毒風邪;松香黏附固形,使藥力持久;佐以活血生肌之藥,調和局部氣血;麝香引經,使藥效深入病所。全方側重「外治透達」,符合中醫「腐去則新生」的瘡瘍治療原則,適用於膿成未潰或潰後難癒之頑固皮膚病症。

(注:因部分藥物(如車米)名稱考據存疑,分析以主流文獻記載為準,若為其他藥物則需調整解讀。)

傳統服藥法


蓖麻子100粒,大風子白肉100粒。
上搗千杵,加松香,再搗成膏。
加乳香、沒藥、血竭、車米、麝香各少許貼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痲風 [漢生氏病]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呼膿膏, 出處:《解圍元薮》卷四。 組成:蓖麻子100粒,大風子白肉100粒。 主治:風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