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風子丸中包含大風子,主要原因如下:
- 治風濕骨痛: 大風子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祛風除濕、殺蟲止癢之效。其藥性可有效針對風濕痺痛、頑固性皮膚病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提升療效。
- 增強藥效: 大風子常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起到引導藥力、增強藥效的作用。例如,與川芎、防風等藥物合用,可增強祛風止痛的效果,達到治療風濕痺痛的目的。
主治功效
大風子丸主治功效分析
大風子丸,古籍記載其主治「癘風」,即今之麻風病,亦可用於治療其他皮膚疾患,如風癬、疥癩、梅毒等。綜觀各家論述及方劑組成,可深入探討其治療原理:
1. 清熱解毒,攻毒殺蟲:
大風子為本方主藥,其性味辛溫,具備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之功,能直入病竈,針對皮膚深層之毒邪進行清除。正如《本草簡要方》所言,「攻毒殺蟲」,大風子油或燒存性研末塗敷,皆是取其解毒殺蟲之效。蒲公英亦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能,二者合用,加強清解之功,針對毒邪侵襲所致的皮膚病竈,有釜底抽薪之效。
2. 祛風止癢,散寒解表:
風邪是引發皮膚病的重要外因,而風寒之邪更容易侵襲人體。方中花椒、白芷、薄荷、紫蘇葉、荊芥皆具發散風寒之效。花椒辛溫,能溫中散寒,止痛止癢;白芷解表散寒,祛風止痛;薄荷疏風解表,清利頭目;紫蘇葉解表散寒,理氣和胃;荊芥發散風寒,止血消腫。諸藥合用,可使體表之風邪散去,邪去則正安,從而緩解癢痛等症狀。
3. 調和氣血,疏肝解鬱:
皮膚病之發生,往往與氣血失調、肝氣鬱結有關。柴胡疏肝解鬱,和胃止痛,能疏通肝氣,使氣機暢達。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可使藥性溫和,避免峻烈之品傷及正氣。此二藥配合,有助於疏通氣機,調和氣血,改善整體機體的內在環境,從根本上抑制疾病的發展。
4. 清熱燥濕,解毒止瀉:
黃連苦寒,具備清熱燥濕,解毒止瀉之功,能針對體內之濕熱毒邪進行清除。雖然本方以風寒為主,但若患者體內兼有濕熱,黃連便可發揮其清解之效,使整體藥效更為全面。
綜合來看:
大風子丸乃一攻補兼施之方,以大風子為君,清熱解毒,殺蟲止癢;配以祛風散寒之藥,驅散體表風邪;又佐以疏肝解鬱、調和氣血之品,調整機體內在環境;輔以清熱燥濕之藥,以防濕熱為患。全方合用,共奏清熱解毒、祛風止癢之功,針對癘風、風癬、疥癩、梅毒等皮膚疾患,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從《本草簡要方》與《醫方集宜》的記載可見,大風子丸的應用已歷經時間考驗。各家所用配伍雖略有不同,但皆以大風子為主藥,旨在攻毒殺蟲。此外,亦多配伍祛風散寒、活血通絡之藥,可見其治療皮膚病的思路一脈相承。而《醫方集宜》中另有全蠍、蟬蛻、當歸尾、防風、白殭蠶、苦參、羌活、獨活、大黃、烏梢蛇、川芎等藥,可見對於病因病機的認識逐步深入,用藥更加靈活,以期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大風子1兩7錢。
上為末,米糊為丸,如無患子大。
日服30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風子丸, 出處:《漢藥神效方》。 組成:大風子1兩7錢。 主治:癧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