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草散中加入柏子仁,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 養心安神: 柏子仁味甘性平,入心、腎經,具有養心安神之效。小草散多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怔忡等症,而柏子仁的安神作用有助於改善這些症狀。
- 潤腸通便: 柏子仁兼具潤腸通便之效。小草散中常配伍一些具有燥性或偏涼性的藥物,容易導致腸燥便祕,柏子仁的潤腸作用有助於緩解便祕,使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
因此,柏子仁的加入既能增強小草散的安神功效,又能避免藥物過於燥烈,起到協調作用。
中藥方劑[小草散]中的犀角(現已禁用)在傳統中醫中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犀角性寒,善於清熱解毒,適用於高熱煩渴、斑疹等症狀。由於犀角已被禁止使用,現代會尋找其他藥材作為替代,以達到相似的療效。
小草散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 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利水滲濕、健脾和胃之效。小草散多用於治療濕熱蘊脾所致的各種症狀,赤茯苓能幫助祛除濕熱,健脾利濕,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
- 消腫止痛: 赤茯苓亦有消腫止痛之效,能改善因濕熱蘊結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小草散中加入赤茯苓,有助於緩解病患的疼痛和腫脹,提升療效。
小草散方劑中包含「龍齒」,這與其清熱解毒、利咽止痛的功效密切相關。
龍齒,即龍骨,為古代動物骨骼化石,性寒味甘,入心、脾經。其具有清熱除煩、止渴生津、固腎縮尿、鎮驚安神等功效。在小草散中,龍齒主要起到清熱解毒、利咽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能夠有效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同時還可起到鎮驚安神的作用,幫助患者緩解因炎症引起的煩躁不安。
小草散方中使用天竹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天竹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小草散所治療的熱毒瘡瘍、腫毒流膿等症狀,天竹黃能有效清除熱毒,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 活血化瘀,通經絡: 天竹黃還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絡的作用,對於因血瘀凝滯導致的腫痛、肢體麻木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體而言,天竹黃在小草散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等多重功效,配合其他藥物,能有效治療相關疾病。
小草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小草散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症,而生地黃可有效清熱涼血,止血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 滋陰潤燥: 生地黃能滋陰潤燥,緩解血熱引起的口渴、便祕等症狀,同時也能保護肝腎,防止血熱傷陰。小草散中加入生地黃,既可清熱止血,又能滋陰潤燥,使藥效更加全面,更能促進患者康復。
小草散中加入琥珀,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化瘀止痛:琥珀性味甘平,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安神之效。其化瘀作用可消散瘀血,改善局部疼痛,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共同達到止痛的效果。
- 寧神安神:琥珀亦能鎮驚安神,對於因瘀血阻滯而引起的頭昏、心悸、失眠等症狀,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這與小草散治療的病症相符,能增強療效。
總之,琥珀的加入,既能化瘀止痛,又能寧神安神,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草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心風煩熱,恍惚,狂言狂語,時復驚恐,不自覺知,發作有時」,屬中醫「心神不寧」範疇。
- 「心風」指因情志失調、痰火擾心或陰虛火動導致的心神紊亂,表現為情緒躁動、言語錯亂。
- 「煩熱」「恍惚」「驚恐」反映心火亢盛、陰血不足,心神失養;「狂言狂語」為痰熱蒙蔽心竅之象。
- 「發作有時」提示症狀間歇性發作,與肝風內動或痰火隨氣機起伏相關。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分類與協同作用
- 安神定志核心:
- 小草(遠志):豁痰開竅、安神益智,針對痰迷心竅之狂言。
- 柏子仁:養心血、潤燥安神,改善陰血不足之恍惚。
- 龍齒、鐵精:重鎮潛陽,平息肝風內動之驚恐。
- 琥珀、天竺黃:琥珀活血安神,天竺黃清熱化痰,共解痰熱擾心之煩躁。
- 清熱涼血配伍:
- 犀角(現多用水牛角代):清心涼血解毒,直折心火。
- 生乾地黃:滋陰涼血,防火熱傷陰。
- 化痰通利輔助:
- 赤茯苓:健脾利濕,引熱下行,杜絕生痰之源。
2. 方劑設計思路
此方體現「標本兼治」原則:
- 治標:以重鎮(龍齒、鐵精)、化痰(天竺黃、遠志)、清熱(犀角)為手段,迅速平息狂躁、驚恐等實證症狀。
- 治本:透過柏子仁、生地黃滋養心陰,赤茯苓健脾防痰再生,調理陰虛火動之根本。
3. 治療原理
- 痰熱同治:痰濁與心火互結為病機關鍵,方中遠志、天竺黃化痰,犀角、生地清熱,雙向調控。
- 鎮靜與滋養並行:重鎮藥抑亢奮之陽,養陰藥補虧損之陰,恢復心神自主調節功能。
- 臟腑聯動:兼顧心(主神明)、肝(主情志)、脾(生痰之源)三臟,阻斷病理鏈條。
三、總結
「小草散」為典型的心神疾病方劑,結合豁痰、鎮驚、滋陰、清熱四法,適用於痰熱內擾兼陰血耗傷之精神躁動症狀。其組方層次分明,體現中醫「急則治標,緩則治本」與「多臟腑調和」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小草1兩,柏子仁1兩,犀角屑半兩,赤茯苓1兩,鐵精1兩(細研),龍齒3分(細研),天竺黃1兩(細研),生乾地黃1兩,琥珀末1兩(細研)。
上為細散,入研了藥令勻。
每服1錢,以竹葉湯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草散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草散, 出處:《聖惠》卷四。 組成:小草1兩,柏子仁1兩,犀角屑半兩,赤茯苓1兩,鐵精1兩(細研),龍齒3分(細研),天竺黃1兩(細研),生乾地黃1兩,琥珀末1兩(細研)。 主治:心風煩熱,恍惚,狂言狂語,時復驚恐,不自覺知,發作有時。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