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噤湯
KAI JI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三引徐元濟方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胃經 33%
肝經 14%
肺經 10%
腎經 8%
脾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開噤湯中加入砂仁,主要原因如下:
- 行氣化痰:砂仁味辛性溫,能行氣寬中,並具化痰止嘔之效。對於因痰阻氣滯而致語言不利、口噤不語者,砂仁能化解痰液,疏通氣道,使氣機通暢,恢復言語功能。
- 醒脾開胃:砂仁亦有醒脾開胃之效,對於因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而導致語言不清者,砂仁能增進食慾,調理脾胃,有助於改善言語功能。
「開噤湯」中加入「赤沙糖」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藥性:赤沙糖性甘平,能緩解方中藥材的燥烈之性,避免過於刺激咽喉,更易於患者接受。
- 增進藥效:赤沙糖能引導藥力直達病竈,提升藥效。赤沙糖具有潤喉、生津、止渴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有助於緩解喉嚨疼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更有效地達到開噤的目的。
開噤湯中加入生薑,其目的主要在於:
- 溫中止嘔: 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效果。對於因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導致的噤口、嘔吐等症狀,生薑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達到止嘔的效果。
- 解表散寒: 生薑還有解表散寒的作用。對於因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生薑可以發揮解表散寒的作用,促進汗液排出,以達到治療目的。
因此,開噤湯中加入生薑,不僅可以溫中止嘔,更可以解表散寒,提高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開噤湯專治「噤口痢疾」,即痢疾患者因邪熱內結或濕濁壅滯,導致胃氣上逆、不納飲食的危重症候。其特點為痢下膿血伴嘔吐、無法進食,古代醫家認為此症乃「胃閉」與「腸滯」並存,需急開其噤、調和脾胃。組成與邏輯推理
- 砂仁(1錢研):辛溫芳香,擅醒脾化濕、行氣和胃,針對噤口痢之濕濁中阻、胃氣不降。其芳香之性可破穢濁之氣,助脾胃運化。
- 砂糖(7錢):甘緩和中,既能緩和砂仁、生薑之辛燥,又可滋養被痢疾耗傷的陰液,兼能矯味助藥力吸收。
- 細茶(5錢):苦寒清熱解毒,收斂腸道,針對痢疾之濕熱毒邪。茶葉中的鞣質能減少腸液分泌,緩解下痢症狀。
- 生薑(5片):溫中止嘔,散寒降逆,直接緩解噤口痢的嘔吐不食,與砂仁協同振奮胃氣。
煎服法:「露1宿」可能意在藉夜間陰寒之氣,降低方中溫燥之性,轉為清透邪熱;外用木鱉子(散結消腫)加麝香(開竅通絡)敷臍,刺激神闕穴以激活脾胃功能,內外合治速效啟閉。
治療原理
- 辛開苦降:砂仁、生薑之辛散配細茶之苦降,調理氣機升降,解除中焦痞塞。
- 標本兼顧:砂糖補虛、細茶清熱治本;砂仁、生薑和外用藥急治其標(嘔噤)。
- 外治輔助:臍療透過經絡直達病所,麝香芳香走竄之力助藥效迅發,促使胃氣復甦思食。
此方結構簡練,內外並施,體現古代醫家對「急症急攻」與「脾胃為後天之本」的深刻理解。
傳統服藥法
砂仁1錢(研),砂糖7錢,細茶5錢,生薑5片。
上銼1劑。水2鐘,煎至8分,露1宿,次早溫服。外用木鱉子2錢(去殼)、麝香2分,共搗,置臍中,即思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開噤湯具有溫中散寒、止瀉止痢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患者有發熱、腹痛、腹瀉等症狀,建議及時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開噤湯, 出處:《回春》卷三引徐元濟方。 組成:砂仁1錢(研),砂糖7錢,細茶5錢,生薑5片。 主治:噤口痢疾。
開噤湯, 出處:《秋瘧指南》。 組成:人參2錢,麥冬3錢,煅石膏3錢,梔子2錢,川連2錢,黃芩1錢,黃柏1錢,生地3錢,當歸3錢,射乾2錢,杏仁3錢,檳榔1錢,枳殼1錢,生甘草1錢,花粉2錢。 主治:生津進食,除腸胃中之炎症。主治:噤口痢,不能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