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瓠散

苦瓠散

KU H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3.5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胃經 33%
腎經 16%
脾經 16%
肝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苦瓠散方中包含蛇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祛風止癢:蛇蛻性涼,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的功效。苦瓠散方主治風熱濕毒所致的瘡瘍腫毒、皮膚瘙癢等症,蛇蛻可輔助清熱解毒,消腫止癢,配合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
  2. 活血通絡、祛瘀生新:蛇蛻還有活血通絡、祛瘀生新的作用。對於一些因血瘀阻滯導致的瘡瘍腫毒,蛇蛻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加速傷口癒合。

總之,蛇蛻在苦瓠散方中發揮清熱解毒、祛風止癢、活血通絡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風熱濕毒所致的瘡瘍腫毒、皮膚瘙癢等症。

苦瓠散方中包含露蜂房,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露蜂房性涼,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苦瓠散主治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露蜂房可以清熱解毒,消散熱毒,促進瘡瘍消退,減輕疼痛。
  2. 止血生肌: 露蜂房還具有止血生肌的作用,可以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苦瓠散中常配伍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生肌止痛的藥物,露蜂房可以協同這些藥物,促進傷口癒合,加速病患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苦瓠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浸淫瘡」,此症為皮膚瘡瘍之一,其特點為瘡面濕潤糜爛、分泌膿水,且易擴散蔓延,類似於現代所稱之濕疹、膿痂疹或慢性潰瘍等。「浸淫」一詞強調其滲液流溢、向周邊侵蝕之勢,古人認為多與濕熱毒邪蘊結肌膚有關。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苦瓠(苦葫蘆)

    • 性味苦寒,具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之效。《本草綱目》載其能「治癰疽惡瘡」,其苦寒之性可清解濕熱毒邪,乾燥瘡面,抑制滲出,與浸淫瘡之濕熱病機相應。
  2. 蛇蛻皮(蛇蛻)

    • 甘鹹平,歸肝經,善祛風止癢、解毒退翳。《名醫別錄》言其「主癲疾、瘡瘍」,其質輕走表,能脫除皮膚腐穢,促進瘡面新生,且有透發之功,助邪外達。
  3. 蜂房(露蜂房)

    • 甘平有毒,功能攻毒殺蟲、祛風止痛。《本草匯言》稱其「祛濕熱、散瘡毒」,現代研究顯示其有抗炎、抑菌作用,針對瘡瘍膿腐可收斂瘡口、清除腐敗組織。
  4. 梁上塵(煙爐塵)

    • 辛溫,古方多用於收濕斂瘡。《本草拾遺》謂其「主瘡瘍不斂」,其炭類物質可吸附滲液,乾燥瘡面,兼能止血,與濕性浸淫瘡之滲出過多相應。

配伍思路與治療機轉

  • 清熱與燥濕並行:苦瓠為君,清熱解毒;蜂房助其攻毒,針對濕熱毒邪蘊結之本。
  • 祛腐生新:蛇蛻皮與蜂房協同,脫除瘡面腐穢,促進皮膚再生。
  • 斂瘡固表:梁上塵吸附滲液,物理性收斂瘡面,配合粥糊(和藥黏附)加強局部貼敷效果。
  • 外治法特色:全方製為散劑外敷,直接作用於患處,通過藥性滲透與物理吸附雙重機制,達「乾濕去腐、毒消瘡斂」之效。

總結
此方以苦寒清熱為主軸,結合動物藥之脫腐、礦物類之收澀,體現古人「濕者燥之」「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外治浸淫瘡之濕熱糜爛,彰顯中醫「就地取材、因病製方」的實用智慧。

傳統服藥法


苦瓠1兩,蛇蛻皮半兩,蜂房半兩,梁上塵1合。
上藥治下篩。
以粉為粥和,敷紙上,貼之3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腎絲球腎炎全身性水腫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苦瓠散, 出處:《千金》卷二十二(注文)引《古今錄驗》。 組成:苦瓠1兩,蛇蛻皮半兩,蜂房半兩,梁上塵1合。 主治:浸淫瘡。

苦瓠散, 出處:《千金》卷二十二。 組成:苦瓠1兩,蛇蛻皮半兩,蜂房半兩,梁上塵1合,大豆半合。 主治:浸淫瘡。金瘡中風水,腫痛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