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蛇散

蜂蛇散

FENG SHE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3.5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胃經 33%
腎經 16%
脾經 16%
肝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蜂蛇散中加入露蜂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毒消腫:露蜂房性寒,味甘,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蜂蛇散常用於治療毒蛇咬傷、蜂螫傷等症,露蜂房可有效解毒消腫,減輕局部疼痛和炎症反應。
  2. 活血化瘀:露蜂房亦具活血化瘀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傷口癒合,加速毒素排出。

總之,露蜂房在蜂蛇散方中發揮解毒消腫、活血化瘀的功效,為治療毒蛇咬傷、蜂螫傷等症提供了重要藥理依據。

蜂蛇散方中加入蛇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除濕: 蛇蛻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祛風除濕、止癢消腫的功效。蜂蛇散治療風濕痹痛、筋骨疼痛,蛇蛻可有效祛除風濕之邪,緩解疼痛。

2. 疏通經絡: 蛇蛻富含膠原蛋白,可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風濕痹痛常伴隨經絡不通,蛇蛻有助於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從而減輕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蜂蛇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疔瘡為中醫外科重症,其特點為發病迅疾、腫硬根深、形小如釘,易伴隨熱毒熾盛、腐肉化膿等證候。蜂蛇散以「煅存性」炮製法,轉藥物辛散之性為斂瘡拔毒之效,輔以酒行藥勢,促使疔毒從內而外潰散。方中特別提及服後「腹中大痛」後毒隨黃水而解,符合中醫「托毒外出」的治療邏輯,尤其適用於熱毒壅滯、瘡形堅硬未潰之階段。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蜂房(露蜂房)

    • 性味苦平,歸胃經,傳統用於攻毒殺蟲、祛風止痛。
    • 煅後其性轉為收澀,既能拔除瘡毒,又可收斂潰瘍。現代研究顯示其含蜂膠等成分,具抗炎、抑制病菌作用。
    • 於此方中作為「毒藥攻毒」之主藥,針對疔瘡熱毒之核心病機。
  2. 蛇蛻(蛇皮)

    • 性味甘鹹平,歸肝經,傳統善除風邪、退翳解毒,外科用於治癰腫疔毒。
    • 煅後質輕透散之性轉為沉著,協同蜂房加強透毒之力。其角蛋白成分或可刺激局部免疫反應,加速瘡毒分解。
    • 與蜂房相配,一者攻毒、一者透邪,形成「毒邪並解」之勢。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鹽泥固濟火煅:透過高溫密閉煅燒,將二者動物藥轉性為炭,減少燥烈之弊,增強吸附毒邪與斂瘡生肌之效。
  • 酒調服:酒性辛熱,通行十二經絡,既助藥力直達病所,亦促進血行,加速瘡毒從「痛→化膿→排黃水」的病理轉歸。
  • 後服五聖湯:體實者瘡毒雖潰,恐餘熱未清,故以黃連、金銀花等清解餘毒(五聖湯常見組成),顯示此方重視「先攻後調」的階段性治療思維。

綜論
蜂蛇散以「動物藥煅炭」為核心,結合酒之辛散,體現中醫「截毒透邪」的峻治法,尤其適用於疔瘡初起未潰、毒聚局部之實證。其機理可能透過局部刺激與系統性免疫調動,達到「毒隨膿泄」的效果,符合「給邪出路」的外科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蜂房1窠,蛇蛻1條。
上入罐中,鹽泥固濟,火煅存性,為末。
每服1錢,空心酒調服。少頃腹中大痛,痛止疔瘡化為黃水。體實者,後服五聖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蜂蛇散,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蜂房1窠,蛇蛻1條。 主治:疔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