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應圍藥方劑中包含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脾益腎: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補脾益腎、滋陰養血的功效。神應圍藥方劑常用於治療脾腎虧虛、氣血不足等症,而山藥的補益作用正好能填補脾腎之虛,達到益氣養血的效果。
二、固澀止瀉: 山藥富含黏液蛋白,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有助於止瀉止帶。神應圍藥方劑中常含有其他止瀉藥物,而山藥的收斂作用能協同其他藥物,加強止瀉效果。
神應圍藥方中,加入蔥白,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發散風寒,溫通經絡:蔥白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發散風寒、通陽開竅之效。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蔥白可以起到緩解作用,同時也能溫通經絡,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蔥白在神應圍藥方中,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以發揮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例如,蔥白可以促進其他藥物經由皮膚吸收,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蔥白在神應圍藥方中,不僅可以發揮自身的藥效,更能與其他藥物互相配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神應圍藥中包含天南星,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止痛: 天南星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止痛、散寒化痰的功效。神應圍藥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肢體疼痛等症,而天南星可以有效祛除風寒濕邪,緩解疼痛症狀。
- 消腫止癢: 天南星還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癢功效,可用於治療皮膚瘙癢、風疹等症。神應圍藥中也包含一些其他具有消腫止癢功效的藥材,與天南星配合使用,可以增強療效。
總之,天南星在神應圍藥中起到祛風止痛、消腫止癢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神應圍藥中加入半夏,主要考量以下原因:
- 降逆止嘔: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因痰阻氣逆、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半夏能有效地清熱化痰,降逆止嘔,使胃氣下降,止嘔止逆。
- 燥濕化痰: 半夏還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能有效地清除體內的濕氣和痰液。對於因濕邪阻滯,痰濕凝結而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半夏可以起到化痰止咳的作用,幫助身體恢復正常功能。
因此,神應圍藥中加入半夏,能起到降逆止嘔、燥濕化痰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治療痰濕阻滯、氣逆上衝等症狀,使患者體內恢復平衡,達到療效。
神應圍藥中使用白芨,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收斂止血:白芨性寒,味甘苦,入肺、胃經,具有收斂止血之效。神應圍藥多用於治療外傷出血,而白芨能有效止住傷口出血,促進傷口癒合。
2. 消腫生肌:白芨不僅止血,還能消腫生肌,加速傷口癒合。對於外傷所致的疼痛、腫脹,白芨能起到緩解作用,促進組織修復,加速康復。
因此,白芨在神應圍藥中起着重要的收斂止血和消腫生肌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神應圍藥方劑中包含赤芍,主要原因有二:
一、 涼血止痛: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涼血止痛的功效。方劑中若出現血熱妄行、瘀血阻絡等症狀,赤芍可有效清熱涼血,緩解疼痛,改善循環。
二、 活血化瘀: 赤芍亦具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對於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神應圍藥中加入赤芍,能有效針對血熱、瘀血等病症,達到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應圍藥》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氣血不和,壅遏爲瘡」,即因氣血運行不暢,鬱滯化熱或寒濕凝聚而成的瘡瘍腫毒,表現為「高腫赤痛」或「痰鬱寒濕爲瘡」。其作用機理在於「圍藥」之效,即外敷於瘡瘍四周,束毒聚腫,防止邪毒擴散,同時調和局部氣血,化解寒熱痰濕之結。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活鯽魚、鮮山藥、蔥頭(搗爛)
- 鯽魚:性平味甘,古代外用取其血肉之品,能活血通絡、生肌斂瘡。
- 鮮山藥:甘平黏潤,能緩解腫痛,助黏合藥末成膏,兼有滋養之性。
- 蔥頭連須:辛溫走散,可宣通氣血、散寒解表,助藥力透達皮膚。
- 三者搗爛:形成黏稠基底,促使藥物附著患處,緩釋藥效。
生南星、生半夏
- 生南星:辛溫有毒,散結消腫,化痰祛風,專攻痰濕壅滯之瘡。
- 生半夏:辛溫散結,燥濕化痰,與南星協力化解痰鬱寒濕之毒。
- 兩者生用:毒性更峻,外用直達病所,破結之力尤強。
白及、赤芍
- 白及:苦甘澀涼,收斂止血、消腫生肌,助瘡口斂合。
- 赤芍:苦微寒,清熱涼血、散瘀止痛,針對高腫赤痛之熱象。
- 合用:調和寒熱,既防辛溫過燥,又助瘀熱消散。
千年陳石灰
- 性辛溫燥烈,傳統用於燥濕止血、蝕腐生肌,能「束瘡毒」於局部,防止擴散。
三、全方配伍思路
此方以「圍藥」形式外敷,通過以下機理發揮作用:
- 辛溫開散(蔥頭、南星、半夏、石灰):破寒濕痰凝,宣通氣血。
- 斂毒束瘡(石灰、白及):固護瘡周,防邪毒走竄。
- 寒熱並調(赤芍制衡辛溫,山藥緩和燥烈):兼顧腫痛熱象與痰濕寒結。
- 生肌活血(鯽魚、山藥、白及):促進瘡瘍後期修復。
四、適用證候推演
- 高腫赤痛:屬氣血壅滯化熱,方中赤芍涼血,石灰斂束,南星散結。
- 痰鬱寒濕爲瘡:辛溫藥群(南星、半夏、蔥頭)燥濕化痰,溫散寒凝。
此方體現中醫「圍藥」特色,不直接攻瘡,而從四周調控氣血環境,使邪無所附,瘡毒自消。
傳統服藥法
雄小活鯽魚7個,鮮山藥4兩,大蔥頭(連須)21個(共搗爛),千年陳石灰半斤,生南星1兩,生半夏1兩,白及1兩,赤芍(細末)1兩。
上和勻陰乾,再研為細末。
臨用之時,蜜水調敷四圍,外用綿紙掩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散結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神應圍藥, 出處:《種福堂方》卷四。 組成:雄小活鲫魚7個,鮮山藥4兩,大蔥頭(連須)21個(共搗爛),千年陳石灰半斤,生南星1兩,生半夏1兩,白及1兩,赤芍(細末)1兩。 主治:氣血不和,壅遏爲瘡,高腫赤痛,及痰鬱寒濕爲瘡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