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膏藥

紅膏藥

HONG GAO Y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濟生》卷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寒 (0.6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肺經 29%
肝經 17%
大腸經 12%
胃經 12%
脾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紅膏藥中加入白膠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1. 消腫止痛: 白膠香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白膠香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淤血消散,緩解疼痛。
  2. 增強藥效: 白膠香與其他藥材配合,能增強藥效,發揮協同作用。例如,白膠香與當歸、川芎等活血化瘀藥材配合,能更有效地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

總之,白膠香在紅膏藥中的加入,不僅能消腫止痛,還能增強藥效,使其在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方面更加有效。

紅膏藥中加入蜂蠟,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黏附性: 蜂蠟具有良好的黏稠性和延展性,可使藥膏更容易黏附在患處,並延長藥效。蜂蠟亦能隔絕空氣,減緩藥膏揮發,有助於藥物成分持續作用。
  2. 保護作用: 蜂蠟具有一定的防水性和防潮性,可防止藥膏因汗液或雨水而失效。同時,蜂蠟還能形成保護膜,隔絕外界刺激,減輕患處的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分析紅膏藥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原理

一、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所載「軟癰及惡瘡」指瘡瘍初起未潰、局部腫硬,或化膿性感染屬陽證者;「風濕所搏,渾身疼痛」則對應風濕鬱滯經絡導致的關節肌肉痠痛。古代外用膏藥多針對局部病變,透過消腫殺菌、活血散結以達「提膿拔毒」或「祛風除濕」之效。紅膏藥結合兩類主治,反映其適應症為熱毒夾濕所致的皮膚瘡瘍與痹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松香為君,其性溫味苦,古籍謂其「燥濕排膿,拔毒生肌」,作為基質可黏附患處,延長藥效;**潮腦(樟腦)**辛熱走竄,能「引藥透膚,散瘀止痛」,與松香相協增強穿透力。二者為外用劑常用配伍,奠定膏藥「辛散溫通」之性。

熱毒瘡瘍層面

  1. 銀朱(人工硫化汞)與輕粉(氯化亞汞)均為傳統外科解毒蝕瘡要藥,擅長殺蟲止癢、抑制腐肉,針對「惡瘡」化膿階段。
  2. **大貝(浙貝母)**清熱散結,「消腫毒乳癰」;白芷辛溫,既能排膿生肌,又可「通竅行表」,助藥力外達皮腠。
  3. 蜈蚣攻毒散結,其「走竄之力」能破瘀通絡,對頑固性瘡瘍尤宜;冰片芳香透皮,清熱止痛,緩解局部灼熱。

風濕痹痛層面
樟腦、松香、白芷均具「祛風除濕」特性,冰片與蜈蚣則能「通絡止痛」,尤其蜈蚣「搜風剔邪」之效,針對風濕久痼之痛。全方辛溫與寒涼藥並用,形成「溫通清解」並舉的外用特色。

三、製法與作用特點
「火燉成膏」使藥物融合為脂溶性基質,黏附皮膚後緩釋藥性。方中輕粉、銀朱具殺菌防腐作用,樟腦、冰片可局部麻醉,減輕疼痛。整體配伍體現中醫外科「箍毒消腫」與「祛腐生新」的治療思維,適用於瘡瘍初起未潰或風濕痹證的局部外治。

(分析依據:《外科正宗》《醫宗金鑑·外科心法》等古籍之外用方劑配伍原則)

傳統服藥法


松香1兩,潮腦5錢,白芷2錢,大貝2錢,輕粉1錢,銀朱1錢,蜈蚣4條,冰片5分。
消腫殺菌防腐。
上為細末,放盆內,以火燉成膏。
貼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腳氣病癤和癰麻疹全身酸痛臁瘡痰核流注

相同名稱方劑


紅膏藥, 出處:《外科傳薪集》。 組成:老松香半斤,東丹3錢,銀朱1錢。 主治:瘡瘍。

紅膏藥, 出處:《濟生》卷八。 組成:瀝青2兩,白膠香2兩,黃蠟3錢。 主治:軟癰及惡瘡,風濕所搏,渾身疼痛。

紅膏藥, 出處:《外科傳薪集》。 組成:蓖麻子(去殼)2斤,老松香1斤,絳丹5錢,麝香2錢。 主治:汗毛疽及一切癤腫。

紅膏藥, 出處:《驗方新編》卷十一。 組成:銀朱(水飛,曬乾)1錢,蓖麻仁2錢,嫩松香5錢,黃丹(水飛,曬乾)1錢,輕粉5分。 主治:拔毒收功。主治:疔瘡瘰癧及一切無名腫毒,並銅鐵竹木瓦石入瘡入肉。

紅膏藥,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撫順方)。 組成:松香1兩,潮腦5錢,白芷2錢,大貝2錢,輕粉1錢,銀朱1錢,蜈蚣4條,冰片5分。 主治:消腫殺菌防腐。主治:疔毒瘡瘍,結核瘰癧,腳氣(腳泡炎),一切外傷化膿痛癢等。

紅膏藥,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四。 組成:松香1斤(用蔥、薑汁各1碗煮過,入燭油4兩化勻,再入紅礬4兩攪勻,離火後,再入後藥),川芎5錢,三賴5錢,白芷5錢,黃連5錢,黃柏5錢,乳香1錢半,沒藥1錢半,孩兒茶1錢半,血竭1錢半,輕粉1錢半。 主治:呼膿拔毒。主治:諸腫毒瘡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