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冬麻仁湯

麥冬麻仁湯

MAI DONG MA RE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極寒 (0.18)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0%
脾經 15%
肺經 14%
肝經 14%
腎經 13%
心經 10%
大腸經 9%
胃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麥冬麻仁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滋陰潤肺: 麥門冬性寒,味甘,歸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方中麻仁性寒,走大腸經,瀉熱通便,易傷津液。麥門冬可補益津液,防止麻仁過於耗傷津液,避免出現口乾舌燥、便祕加重等副作用。
  2. 緩解燥熱: 麥冬麻仁湯主要用於治療燥熱便祕,麻仁清熱通便,但燥熱易傷陰,麥門冬滋陰潤肺,可緩解燥熱,避免燥熱傷津,同時也能配合麻仁更有效地通便。

麥冬麻仁湯中的火麻仁,其加入原因主要有二:

一、潤腸通便:火麻仁性滑潤,味甘,能潤腸通便,緩解便祕。對於因燥熱或陰虛內熱導致的便祕,火麻仁能清熱潤燥,滑腸通便,起到輔助作用。

二、養陰潤肺:火麻仁同時具有養陰潤肺之效,能滋潤肺燥,緩解咽喉乾燥、咳嗽等症。麥冬則主治滋陰潤肺、生津止渴,與火麻仁相輔相成,共同增強滋陰潤燥的效果。

麥冬麻仁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燥熱,滋陰潤燥:麥冬性寒,滋陰潤肺,麻仁潤腸通便,但可能導致燥熱。白芍性微寒,可緩解麥冬麻仁湯的燥熱之性,避免藥性過寒,更利於滋陰潤燥,使藥效更平和。
  2. 和胃止痛:白芍具有養血柔肝,和胃止痛的功效。麥冬麻仁湯若用於治療燥熱便祕伴隨胃痛者,白芍可緩解胃腸道的不適,使藥效更全面。

在中藥方劑「麥冬麻仁湯」中加入何首烏,主要是利用何首烏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何首烏能夠補肝腎、強筋骨,對於治療肝腎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肢體無力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肝腎不足導致的相關症狀。

麥冬麻仁湯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斂肺止咳:烏梅味酸性寒,入肺經,具有斂肺止咳、生津止渴的功效。方中麥冬滋陰潤肺,麻仁潤腸通便,但若單純滋陰潤燥,易傷陽氣,導致咳喘不止。烏梅的加入,可起到斂肺固表的作用,防止燥邪外侵,加強止咳效果。
  2. 緩解便祕:烏梅性酸,具有收斂作用,可緩解麻仁潤腸過度,導致腹瀉的可能。同時,烏梅還能生津止渴,對於因燥熱引起的便祕,也有輔助療效。

麥冬麻仁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知母性寒,味苦鹹,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麥冬麻仁湯以滋陰潤燥為主,但若患者伴有內熱,如口渴、心煩、便祕等症狀,則需加入知母以清熱瀉火,防止燥熱傷陰。
  2. 配伍增效:知母與麥冬、麻仁等藥物配合,可增強滋陰潤燥的效果。麥冬滋陰生津,麻仁潤腸通便,知母清熱瀉火,三者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潤腸通便、滋陰清熱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麥冬麻仁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古代醫籍,針對「瘧傷胃陰」所致諸症:

  1. 不饑不飽:胃陰耗傷,受納失職,故無明顯飢餓感,然陰虛內擾,亦無飽足之舒。
  2. 不便:陰虧腸燥,傳導失潤,故而大便艱難。
  3. 潮熱、食後煩熱加劇:陰虛生內熱,進食後穀氣助熱,虛火更熾。
  4. 津液不復:瘧邪久纏或過用辛燥,劫奪胃津,呈現一派陰虛燥象。

此類病機核心在「胃陰虧虛,津枯熱擾」,當以甘涼濡潤、酸甘化陰為主,兼清虛熱。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

  • 麥冬(連心):甘微寒,質潤多液,專入胃經,「滋胃陰而不膩,清虛熱而不涼」。連心保留更增清心除煩之效,針對潮熱、食後煩熱。

2. 臣藥

  • 火麻仁:甘平潤腸,助麥冬潤降胃腸,通便而不傷陰,治「不便」之標。
  • 生白芍:酸寒斂陰,與麥冬協力酸甘化陰,柔肝和胃,緩解陰虛筋脈失養之拘急。

3. 佐藥

  • 何首烏:補益肝腎精血,兼潤腸道,輔助麥冬滋養深層陰液,從下焦助胃陰復。
  • 烏梅肉:酸澀收斂,與白芍相配,生津止渴,斂陰防脫,兼制虛火浮越。
  • 知母:苦甘寒,清胃熱、潤腎燥,瀉火而不燥,針對陰虛內熱之根本。

4. 配伍特點

  • 甘涼與酸寒並用:麥冬、火麻仁甘潤養陰,佐以白芍、烏梅之酸收,符合「酸甘化陰」法,迅速補充津液。
  • 潤燥通便並行:火麻仁、何首烏潤腸通便,使燥屎得下而陰液得存,避免單用滋膩礙胃。
  • 清補兼施:知母清虛熱,麥冬補陰虛,標本同治。

5. 治療原理推演

此方從「陽明胃陰」切入,透過滋陰潤燥、清熱生津,恢復胃氣通降之職。胃陰得復,則受納正常(不饑不飽解);腸燥得潤,傳導自暢(不便除);津液充足,虛熱得斂(潮熱退)。全方未用苦燥瀉下之品,處處顧護陰液,正合「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之旨。


總結

麥冬麻仁湯為「胃陰虛證」之代表方,其組方邏輯嚴密,以滋養為主、清潤為輔,適用於熱病後期或久瘧傷陰所致之胃腸燥熱、津虧便結。體現中醫「六腑以通為補」「胃喜潤惡燥」之核心思想。

傳統服藥法


麥冬(連心)5錢,火麻仁4錢,生白芍4錢,何首烏3錢,烏梅肉2錢,知母2錢。
水8杯,煮取3杯,分3次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陰虛內熱、大便溏薄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滋膩礙胃。

相關疾病


瘧疾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麥冬麻仁湯, 出處:《溫病條辨》卷二。 組成:麥冬(連心)5錢,火麻仁4錢,生白芍4錢,何首烏3錢,烏梅肉2錢,知母2錢。 主治:瘧傷胃陰,不饑不飽,不便,潮熱,得食則煩熱癒加,津液不復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