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香湯

JU XI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二十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8.3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胃經 25%
脾經 22%
心經 7%
腎經 7%
三焦經 3%
肝經 3%
大腸經 3%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三焦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橘香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溫中散寒: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橘香湯中常含有寒涼藥物,如橘皮、枳殼等,容易造成脾胃寒涼,生薑可溫和脾胃,避免寒涼藥性傷及脾胃。
  2. 調和藥性:生薑可以調和藥性,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例如,橘皮具有理氣化痰、止咳的作用,但其性偏涼,容易引起胃寒,生薑則可以中和其寒性,使其更溫和,更容易被身體吸收。

橘香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兩大原因:

  1. 理氣寬中: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橘香湯多用於治療胸悶氣滯、消化不良等症狀,陳皮能有效疏通氣機,促進脾胃運化,緩解胸悶不適。
  2. 芳香開胃:陳皮氣味芳香,能增進食慾,並有助於緩解噁心嘔吐。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的患者,陳皮的加入能提升藥物口感,提高患者服藥順從性,更有助於藥效發揮。

橘香湯中加入砂仁,主要是針對其理氣、和胃的功效。

砂仁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脹、溫胃止嘔的作用。橘香湯常用於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砂仁的加入可以促進脾胃運化,消食化積,緩解氣滯所致的腹痛、噁心等不適,從而達到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食慾的效果。

此外,砂仁還有芳香開竅的功效,可以配合橘香湯中其他藥物,共同達到疏肝理氣、解鬱消鬱的效果。

橘香湯方中加入胡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胡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橘香湯多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納呆、嘔吐泄瀉等症,胡椒的溫性可助藥性溫中散寒,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2. 增強藥效: 胡椒可促進藥物的吸收和滲透,增強藥效。橘香湯中加入胡椒,可促進藥物的有效成分更快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橘香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調和藥性: 橘香湯藥性偏燥,甘草性甘平,可緩解燥性,使藥性平和,避免藥物過於辛燥,對脾胃造成刺激。

二、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解毒生津等功效,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甘草的加入,不僅平衡了橘香湯的藥性,也提升了整體療效,使其更適合患者服用。

橘香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化痰:桔梗味辛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開音、化痰止咳的功效。橘香湯常用於治療風寒咳嗽、痰多氣喘等症,桔梗的加入可幫助宣通肺氣,使痰液易於咳出,緩解呼吸道阻塞。
  2. 利咽開音:桔梗還具有一定的利咽開音作用,可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橘香湯中往往加入其他具有清熱解毒、利咽化痰的藥材,桔梗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橘香湯主治功效分析

橘香湯,源於《是齋百一選方》,主治「一切氣滯,心腹刺痛,寒氣痞結」,並能「善解宿醒」。其組成藥物及其功效如下:

  • 生薑(川薑): 散寒止痛,發汗解表,溫胃止瀉。生薑辛溫,具有溫通經脈、散寒解表之功,能有效緩解寒邪引起的疼痛,尤其針對心腹冷痛。其溫胃止瀉的功效,亦能改善因寒邪客胃所致的消化不良。

  • 陳皮: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和胃止噁。陳皮苦溫,善於理氣燥濕,能疏通氣機,消除因氣滯所致的胸腹脹痛。其健脾和胃之效,則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消化吸收。

  • 砂仁(縮砂仁): 化濕行氣,開胃消食,安胎止瀉。砂仁溫燥,芳香化濕,能溫運脾胃,消食化積,對於因寒濕阻滯所致的脘腹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 胡椒: 溫中散寒,暖胃止瀉,消食化積。胡椒辛熱,溫中散寒,其溫暖脾胃之功,能有效改善寒邪侵犯所致的胃脘冷痛、腹瀉等症狀。

  • 甘草: 調和諸藥,清熱解毒,利尿止咳。甘草甘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能緩和其它藥物的烈性,使藥效協調,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

  • 桔梗: 宣肺化痰,利咽排膿,升舉清陽。桔梗辛溫,具有宣肺利氣、利咽排膿之功,在橘香湯中,主要起到宣通肺氣,協同其它藥物疏通氣機的作用。

治療原理分析:

橘香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疏通氣機,溫散寒邪。方中生薑、胡椒溫中散寒,溫暖脾胃,驅散寒邪;陳皮、砂仁、桔梗則理氣化濕,疏通氣機,消除氣滯血瘀;甘草則調和諸藥,使藥性協調。 方中諸藥合用,溫而不燥,散而不泄,能有效治療寒邪客胃、氣滯血瘀所致的心腹刺痛、寒氣痞結等症。

《聖濟總錄》中提到三焦氣滿,皮膚堅脹,不痛,治宜升降其氣,與橘香湯所治「一切氣滯,心腹刺痛,寒氣痞結」略有不同,但其共同點在於都針對氣機失調。 雖然《聖濟總錄》中並未直接提及橘香湯,但其提及的「順氣白朮橘香湯方」暗示橘香湯的組方思路與治療氣機失調的理念相符,佐證了橘香湯在調節氣機方面的功效。 此處的「氣滿」雖非疼痛,但與橘香湯所治氣滯相關,本質上均為氣機失調的病理狀態。 橘香湯通過溫散寒邪、疏通氣機,使氣機得以調暢,從而緩解或治癒相關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兩書所載橘香湯組成略有出入,《是齋百一選方》更強調溫散寒邪,而《聖濟總錄》則更注重升降氣機。

總而言之,橘香湯通過溫散寒邪、理氣化濕、調和營衛,達到治療氣滯、寒凝、血瘀等病理狀態的目的,從而緩解和治療心腹刺痛、寒氣痞結等症狀。 其方中藥物配伍精當,藥性協調,具有較好的臨牀療效。

傳統服藥法


橘皮1錢,枳殼8分,川芎5分,槐花5分,桃仁5分,紫蘇5分,香附5分,檳榔4分,木香4分,甘草3分。
上(口父)咀。加生薑3片、棗子1枚,水煎熟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橘香湯性溫,有發散作用,體質虛弱、氣虛血虧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橘香湯, 出處:《杏苑》卷八。 組成:橘皮1錢,枳殼8分,川芎5分,槐花5分,桃仁5分,紫蘇5分,香附5分,檳榔4分,木香4分,甘草3分。 主治:氣痔,遇氣即發者。

橘香湯, 出處:《百一》卷二十。 組成:川薑7錢半(炮,刮淨稱,銼如面者良),陳皮1兩(湯浸,去白,焙乾稱),縮砂仁7錢半(面裹煨),胡椒7錢半(揀淨),甘草1兩半(炙,刮去焦者稱),桔梗1兩半(去須),鹽2兩(炒乾,須是無泥者,如味淡,更以意加之)。 主治:善解宿酲。主治:一切氣滯,心腹刺痛,寒氣痞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