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虻蟲散中含有虻蟲,主要原因有二:
一、消腫止痛: 虻蟲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消腫止痛之效。其富含活性物質,可促進血液循環,活血化瘀,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二、祛風除濕: 虻蟲亦可祛風除濕,對於風濕痺痛、筋骨疼痛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同時,虻蟲還能通經活絡,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因此,虻蟲散中加入虻蟲,旨在發揮其消腫止痛、祛風除濕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虻蟲散中加入水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破瘀通絡: 水蛭性涼,味鹹,入血分,具有破瘀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虻蟲亦具有活血化瘀之效,兩者合用,可加強活血化瘀之力,有效改善血液循環,消散瘀血阻滯,對於瘀血阻滯經絡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引藥入血: 水蛭具有一定的穿透力,可以將藥物帶入血分,促進藥效的發揮。虻蟲散中其他藥物如虻蟲、蜈蚣等也具有較強的活血化瘀作用,水蛭的加入可以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虻蟲散中包含延胡索,主要是利用延胡索的活血化瘀功效。
延胡索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虻蟲散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而延胡索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緩解疼痛,有助於傷口癒合。
此外,延胡索還可以和方劑中的其他藥物,例如虻蟲、蜈蚣等,共同發揮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虻蟲散中包含棕櫚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 棕櫚皮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虻蟲散主治熱毒蘊結,濕熱下注所致的瘡瘍腫毒,而棕櫚皮的清熱利濕作用有助於消除濕熱,促進瘡瘍的消退。
- 活血化瘀: 棕櫚皮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瘡瘍的消散。虻蟲散中含有虻蟲等活血化瘀藥物,棕櫚皮的加入可以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促進瘡瘍的癒合。
綜上所述,棕櫚皮在虻蟲散中可以起到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利於治療瘡瘍腫毒。
虻蟲散中加入荷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暑: 荷葉性寒,味苦,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暑、利濕消腫的功效。虻蟲散主治熱毒瘡瘍,而荷葉可以清熱解毒,輔助虻蟲散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 利水滲濕: 荷葉能利水滲濕,幫助體內濕熱排出。虻蟲散治療瘡瘍,常伴隨濕熱內蘊,荷葉的利水滲濕作用,可促進瘡瘍的癒合,並防止濕熱的再次積聚。
虻蟲散中加入蓮藕,並非傳統組成成分。蓮藕性涼,味甘,入脾、胃經,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健脾開胃之效。
推測加入蓮藕的原因可能是針對患者的特定病症,例如:
- 熱毒傷肺,咳嗽痰多: 蓮藕清熱生津,可緩解熱毒所致的肺熱咳嗽;
- 脾胃虛弱,消化不良: 蓮藕健脾開胃,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增進食慾。
然而,虻蟲散的具體組成和應用需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而定,不可自行添加藥物,應諮詢專業的中醫師進行診斷和治療。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虻蟲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療「產後惡露不下,腹中疼痛不止」,屬中醫「瘀血內阻」之證。產後氣血虛弱,胞宮易瘀,惡露不暢則瘀滯成痛。方中以蟲藥破血逐瘀為主,結合行氣止血之品,旨在攻逐胞宮瘀血,兼顧止血以防崩漏,屬「祛瘀生新」之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蟲類破血:
- 虻蟲、水蛭(各100枚):為君藥,直入血分,性峻猛而善「吮血逐瘀」,《本經》言其「主逐瘀血,破下血積」,能松解惡露凝結,通利脈絡。
行氣止痛,兼顧止血:
- 延胡索(1兩):活血行氣,「專治一身上下諸痛」,助蟲藥散瘀兼緩急止痛。
- 棕櫚皮、乾藕節(各1兩):收斂止血,防蟲藥攻伐太過,寓「通中寓塞」之巧,適合產後瘀血兼見出血之複雜病機。
血肉有情之品引經:
- 赤鯉魚鱗(2兩):取「鱗類入血」之性,《綱目》載其「散血止血」,既能助化瘀,又可引藥入胞宮。
- 乾荷葉(3片):升清降濁,兼能化瘀止血,取其「荷梗中空,通達上下」之象,調暢氣機以助血行。
製法強化藥性:
- 諸藥燒赤後研末,使峻烈之蟲藥性稍緩,減其毒性而存藥力;酒調服更增溫通血脈之效,符合「血得溫則行」之理。
全方特點
此方以「峻藥緩攻」為核心,蟲藥破血配合止血收斂,既針對產後「多虛多瘀」體質,又避免單純攻伐傷正。組方體現「去瘀為止血之本」的治療邏輯,瘀去則新血自生,痛止而惡露自調。
傳統服藥法
虻蟲100枚,水蛭100枚,延胡索1兩,棕櫚皮1兩,赤鯉魚鱗2兩,乾荷葉3片,乾藕節1兩。
上為末,一同入瓷瓶子內固濟,候乾,燒令赤色,冷了細研為散。
每服1錢,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虻蟲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八。 組成:虻蟲(初食牛血者)2-7枚。 主治:蛇螫人竅出血。
虻蟲散, 出處:《外科集腋》卷八。 組成:丹皮1兩,牛虻蟲20個(曬乾,去翅,炙)。 主治:跌打損傷,瘀血內攻。
虻蟲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 組成:虻蟲100枚,水蛭100枚,延胡索1兩,棕櫚皮1兩,赤鯉魚鱗2兩,乾荷葉3片,乾藕節1兩。 主治:産後惡露不下,腹中疼痛不止。
虻蟲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八。 組成:虻蟲30枚(去翅足,微炒),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桂心1兩半,川大黃3兩(銼碎,微炒),水蛭30枚(炒令微黃)。 主治:金瘡內漏,瘀血在腹中脹滿。
虻蟲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虻蟲半兩(炒令微黃,去翅足),水蛭半分(炒令微黃),當歸半兩(銼,微炒),人參3分(去蘆頭),木香1分,紅藍花半兩,童子頭發3分(燒灰),井內倒懸草3分,乾薑1分(炮裂,銼),赤芍藥3分,薑黃3分,荷葉1兩。 主治:婦人月水不通,血氣攻刺,腹脅疼痛,四肢乾瘦,不欲飲食。
虻蟲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九。 組成:虻蟲半兩(去翅足,微炒),川大黃2分(銼,微炒),亂發灰半兩,蒲黃半兩,麒麟竭半兩,延胡索3分,伏龍肝半兩(細研),當歸半兩(銼,微炒),赤芍藥半兩,狗膽2枚(乾者),(庶蟲)蟲半兩(微炒),水蛭半兩(炒令黃),麝香1分(研入),朱砂半兩(細研,水飛過)。 主治:産後日久月水不通。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