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豆飲
MAI DOU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八八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極寒 (0.04)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腎經 25%
心經 25%
胃經 25%
脾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麥豆飲中包含大麥,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利濕: 大麥性涼,味甘,入肺、脾經,具有清熱利濕、消暑除煩的功效。麥豆飲主要用於治療暑濕所致的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而大麥的清熱利濕作用,正好可以緩解這些症狀。
- 健脾和胃: 大麥還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可以促進消化、增強食慾。麥豆飲中除了大麥外,還包含赤小豆、薏苡仁等具有健脾作用的藥材,可以共同起到健脾和胃的效果,有助於改善因暑濕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
麥豆飲中包含綠豆,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清熱解暑:綠豆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暑、利水消腫的功效。夏季炎熱,容易中暑,而麥豆飲中加入綠豆,可以有效清熱解暑,緩解中暑症狀。
- 健脾利濕:綠豆還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可以幫助消化,促進水分代謝,對於脾胃虛弱、濕熱內蘊等症狀有很好的改善作用。麥豆飲中加入綠豆,可以增強其健脾利濕功效,更好地緩解夏季濕熱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麥豆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宋代《太平聖惠方》,主治「消渴」。中醫「消渴」範疇涵蓋現代糖尿病、尿崩症等以多飲、多食、多尿為主症的疾病,其病機多與陰虛燥熱、津液耗傷相關。方中大麥仁與綠豆配伍,皆屬穀豆之品,性味甘涼,能清熱生津、健脾和胃,符合消渴「熱傷氣陰」的核心病機。古代醫家取其「藥食同源」特性,通過日常飲食調養,緩解燥渴症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藥性協同
- 大麥仁:《本草綱目》載其「消渴除熱,益氣調中」,富含澱粉酶、維生素B群,能健脾助運,緩解消渴伴隨的脾胃虛弱。
- **綠豆」:《食療本草》稱其「止煩渴,利小便」,具清熱解毒之效,其低升糖指數與高纖維特性,有助穩定血糖波動。
二者甘涼相須,既清熱生津,又避免寒涼傷胃,體現「清補並行」思路。
製法深意
- 分煮後合煎:先分煮確保各自有效成分析出,再合煎增強協同作用。慢火久煮使澱粉轉化為糊精,利於消化吸收,符合消渴患者「中焦虛弱」的體質特點。
- 貯瓷瓶飲用:保留汁液活性,隨時滋陰潤燥,呼應消渴「時時飲水」的症狀需求。
- 食用殘渣:嚼服煮爛的麥仁、綠豆,既補充膳食纖維延緩糖分吸收,又符合「以形補形」思維,穀豆之形暗喻補益脾胃之氣。
整體治療觀
此方體現「治未病」思想,從飲食層面調整體質。綠豆清上焦肺熱(減口渴)、大麥健中焦脾氣(助運化),間接顧護下焦腎陰(防津虧),契合消渴「三焦同病」的病理鏈條。其「藥食兩用」的形式,尤適合輕症或病後調養,為古代生活智慧與醫學理論結合的典型案例。
傳統服藥法
大麥仁半升,綠豆(水浸,退去皮)半升。
上藥淨淘,於星月下各貯一鐺中,用水2升,慢火煮熟,次取綠豆過麥仁鐺內,同煮令爛,並汁收在瓷瓶內。
渴即飲,食後仍吃2-3匙麥仁、綠豆尤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麥豆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八。 組成:大麥仁半升,綠豆(水浸,退去皮)半升。 主治:消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