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蒂丸

瓜蒂丸

GUA D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中性 (0.9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心經 23%
肝經 18%
胃經 18%
膽經 6%
肺經 3%
大腸經 3%
脾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膽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瓜蒂丸方劑中包含瓜蒂,主要原因有二:

一、瓜蒂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止咳化痰的功效。對於熱邪犯肺、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狀,瓜蒂能有效清熱解毒、化痰止咳,起到治療作用。

二、瓜蒂富含瓜蒂皁苷、生物鹼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在治療一些肺部感染、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時,瓜蒂能起到輔助治療的效果。

瓜蒂丸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竅開竅: 麝香性溫,氣味芳香,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之效。瓜蒂丸主治痰濁阻竅、神志不清等症,麝香可助其通竅開竅,提高療效。
  2. 引藥入經: 麝香氣味濃烈,能引導藥物直達病竈,提升藥效。瓜蒂丸中其他藥材多為清熱化痰之品,麝香的加入可使其更有效地作用於病變部位,達到治療目的。

瓜蒂丸是一種經典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瘡瘍及化膿性疾病。其組成中包含蟾酥,這是一種珍貴的中藥素材,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蟾酥以蟾蜍的分泌物為原料,擁有很強的解毒消腫、抗炎作用。蟾酥的苦毒特性,對於抑制細菌生長、促進破潰癒合具有顯著效果。因此,在瓜蒂丸中添加蟾酥,可以增強整體的療效,使其在對抗各種感染性疾病時更加高效。

除了消炎作用,蟾酥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體內的毒素排出,這對於改善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非常重要。由於蟾酥成分中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能夠刺激身體的自然防禦機制,進一步提升免疫力。因此,瓜蒂丸中的蟾酥不僅增強了方劑的療效,還為患者的康復提供了額外的支持,顯示了中醫對於藥材組合的深刻理解。

瓜蒂丸中包含烏蛇,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腎壯陽: 烏蛇性溫,味甘,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祛風濕、止痛等功效。瓜蒂丸主治腎虛陽痿、腰膝酸軟、小便頻數等症,烏蛇的補腎壯陽之效可與瓜蒂等藥材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2. 活血化瘀: 烏蛇亦有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血液供應,有利於治療腎虛陽痿等症引起的陽氣不足、氣血運行不暢等問題。與瓜蒂丸中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合,可提高藥效,加速病症恢復。

瓜蒂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瓜蒂丸主治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而黃連可以清瀉心胃之火,消除熱毒,緩解炎症反應。
  2. 抑制細菌: 黃連具有抑菌作用,可以抑制導致炎症的細菌滋生,進一步減輕炎症,促進傷口癒合。瓜蒂丸中加入黃連,可以增強其消炎止痛的效果。

瓜蒂丸中加入蛇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清熱解毒:蛇蛻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的功效。與瓜蒂、金銀花等清熱解毒藥材配合,可加強清熱解毒之效,適用於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

二、活血通絡:蛇蛻能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與瓜蒂、地龍等活血化瘀藥材配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炎症,緩解疼痛。

因此,蛇蛻在瓜蒂丸中發揮著重要的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的作用,提升了方劑的治療效果。

瓜蒂丸中含有熊膽,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熊膽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瀉火定驚的功效。瓜蒂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神志昏迷等症,而熊膽可以清熱解毒,減輕熱毒對人體的傷害,幫助恢復神志。
  2. 鎮驚安神:熊膽還具有鎮驚安神的作用,能抑制過度興奮的神經,緩解因熱毒上擾導致的驚厥、神志不清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更能有效達到治療效果。

雖然熊膽具有一定的藥效,但由於其來源於野生動物,且存在保護動物的倫理問題,因此目前醫學界已逐漸減少使用熊膽,並尋找其他替代藥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瓜蒂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根據古籍記載,瓜蒂丸主治「小兒疳」,此症屬中醫兒科常見病症,主要表現為形體消瘦、面色萎黃、毛髮枯槁、食慾異常、腹脹或腹部凹陷等症狀。中醫認為此症多因飲食不節、脾胃受損或蟲積所致。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方劑組成及藥理作用

  1. 瓜蒂(燒灰):傳統用於湧吐痰涎、宿食,燒灰後減弱其峻烈之性,可能利用其殘留的催吐作用驅蟲。
  2. 麝香(研):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之效,其強烈香氣被認為能「驅邪辟穢」,可能藉氣味驅蟲。
  3. 蟾酥:具解毒消腫、止痛功效,其毒性成分可能影響寄生蟲神經系統。
  4. 烏蛇尾(酒浸,炙):祛風通絡藥,傳統認為蛇類藥物有「搜風」特性,或能驅除體內寄生蟲。
  5. 黃連(去須):清熱燥熱,其苦寒特性傳統上認為有「殺蟲」效果。
  6. 蛇蛻(燒灰):以皮治皮,傳統用於皮膚病症,燒灰後可能改變藥性,增強驅蟲作用。
  7. 熊膽(研):苦寒清熱,傳統用於明目鎮驚,其特殊成分可能影響蟲體代謝。

配伍邏輯與治療機制

方中運用多種具有「毒」性的藥材(如蟾酥、瓜蒂),以「以毒攻毒」思路針對寄生蟲;麝香、熊膽等動物藥則發揮芳香開竅與苦寒殺蟲的雙重作用。使用燒灰法(蛇蛻、瓜蒂)減緩部分藥物毒性,同時改變藥性使其更適合兒童使用。

給藥方式之鼻滴法顯示:古代醫家可能認為此途徑能直接作用於腦部(中醫理論中寄生蟲上擾會影響神明),或利用鼻腔黏膜吸收快速發揮藥效。

此方體現了中醫治療蟲積的傳統思路:驅殺蟲體為主,兼顧疏通氣血、清解熱毒,符合「疳證多為蟲積與脾胃虛弱並見」的認識。

傳統服藥法


瓜蒂(燒灰)半兩, 麝香(研)半兩, 蟾酥半兩, 烏蛇尾(酒浸,炙)1分, 黃連(去須)1分, 蛇蛻(燒灰)半分, 熊膽半分(研)。
上為末,用粟米飯為丸,如麻子大。
溫熟水化破2丸,滴於鼻中。蟲出為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瓜蒂丸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瓜蒂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三。 組成:瓜蒂(燒灰)半兩,麝香(研)半兩,蟾酥半兩,烏蛇尾(酒浸,炙)1分,黃連(去須)1分,蛇蛻(燒灰)半分,熊膽半分(研)。 主治:小兒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