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脾和中散

GU PI HE ZHO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幼科釋謎》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1%
肺經 25%
胃經 18%
心經 12%
膀胱經 6%
腎經 6%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固脾和中散中包含人參,主要源於人參的兩大功效:

  1. 益氣健脾:人參能補益元氣,振奮脾胃,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扶正祛邪: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能提升人體正氣,抵抗外邪侵襲,對於脾胃虛弱導致的各種疾病,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故固脾和中散中加入人參,旨在通過補益脾胃、增強正氣,達到和胃止痛、健脾消食的療效。

固脾和中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方中脾胃虛弱,濕濁內停,茯苓可健脾利濕,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
  2. 滲濕利水: 茯苓性善滲透,能利水滲濕,並能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有助於消除水濕,改善脾胃濕困狀態。

因此,茯苓在固脾和中散中扮演著健脾利濕、滲濕利水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濕濁內停等症狀,達到固脾和中的功效。

固脾和中散中包含白朮,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運化失職,導致氣血不足、面色萎黃、食少便溏等症狀。白朮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從根本上改善脾虛所致的諸多症狀。
  2. 燥濕止瀉:固脾和中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困,症見食少便溏、脘腹脹滿、肢體倦怠等。白朮具有燥濕利水之功效,能祛除脾胃濕邪,止瀉止痢,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達到治本之效。

固脾和中散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肌退熱,生津止渴: 葛根性涼,味甘,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的功效。當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腹脹、腹瀉等症狀,伴隨有發熱、口渴等情況時,葛根可以清熱解表,緩解這些症狀,使脾胃功能得到改善。
  2. 升陽益氣,舒筋活絡: 葛根具有升陽益氣的作用,可以幫助脾胃升發,提高消化功能。同時,葛根還具有舒筋活絡的功效,可以改善因脾胃虛弱引起的肢體乏力、酸軟等症狀。

因此,固脾和中散中加入葛根,可以起到清熱解表、生津止渴、升陽益氣、舒筋活絡的作用,有利於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相關症狀。

「固脾和中散」方劑中包含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芳香化濕: 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化濕之功效,可有效祛除脾胃濕邪,改善因濕氣困阻所致的脾胃不和、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
  2. 理氣和中: 藿香亦具理氣和中之效,能疏肝解鬱,調暢氣機,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問題。

因此,藿香在「固脾和中散」中,不僅有助於祛除濕邪,更能理氣和中,改善脾胃功能,達到固脾和中的目的。

主治功效


固脾和中散介紹

組成:

  • 白朮: 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
  • 茯苓: 利水消腫、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
  • 葛根: 散風熱、發汗解表、止血、生津止渴。
  • 藿香: 燥濕、芳香化濕、止嘔、止咳化痰。
  • 人參: 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

主治:

  • 兒童脾胃虛弱,吃了生冷食物,導致飲食積滯、腹瀉,大便稀而不成形。
  • 母親吃了生冷肥膩食物而引起腹瀉,兒童面色脣色都蒼白,腹瀉稀少,或有類似蛋黃臭味,身形瘦小發黃。

用法:

  • 口服,一次 3-6 克,一日 2-3 次。

注意事項:

  • 孕婦慎用。
  • 如果腹瀉嚴重,應及時就醫。

總結:

  • 固脾和中散 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兒童因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
  • 固脾和中散 由白朮、茯苓、葛根、藿香、人參等五味中藥組成,具有補氣、健脾、止瀉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人參、茯苓、白朮、葛根、炙草扁豆、藿香各等分。
和胃,止吐瀉,定煩渴,止腹痛。
上為末。
每服3錢,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脾胃虚弱、大便不成形、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身形瘦弱者使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胰臟炎腹痛口乾口渴

相同名稱方劑


固脾和中散, 出處:《幼科釋謎》。 組成:人參、茯苓、白朮、葛根、炙草扁豆、藿香各等分。 主治:和胃,止吐瀉,定煩渴,止腹痛。主治:小兒脾胃素弱,復傷生冷,致傷食瀉,大便不聚而瀉,或因母食生冷肥膩而作瀉,面唇俱白,瀉稀而少,或如敗卵臭,身形黃瘦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