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紅丸

腸紅丸

CHANG HO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4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0%
肝經 20%
大腸經 13%
脾經 13%
肺經 13%
腎經 6%
心經 6%
膽經 6%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腸紅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瀉火止痛的功效。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心瀉火、解毒涼血的作用。腸紅丸主治腸胃熱盛、濕熱下注所致的腸紅、腹痛、便血等症狀。黃連可清熱瀉火,緩解腸胃熱盛所致的紅腫熱痛,同時可解毒涼血,減少便血的發生。因此,黃連在腸紅丸中起到清熱解毒、瀉火止痛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腸紅丸」方劑中加入「百草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百草霜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腸胃熱證所致的腸紅、腹痛、便血等症狀,具有明顯的緩解作用。
  2. 收斂止血:百草霜能收斂止血,對於腸道出血,有輔助止血的效果。搭配其他止血藥物,可以加強止血效果,有效控制腸道出血。

因此,腸紅丸中加入百草霜,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收斂止血,達到治療腸胃熱證的效果。

腸紅丸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收斂止血:烏梅味酸澀,性平,入肝、脾、肺經,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對於腸道出血,烏梅可以收縮血管,減少出血量,緩解腸紅症狀。
  2. 固腸止瀉:烏梅能固澀腸道,收斂止瀉,有助於控制腸道蠕動,減輕腹瀉症狀,防止腸道炎症加重。

烏梅與方劑中的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止血固腸的功效,治療腸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腸紅丸主治「痔瘡、便血」,此二症在古籍中多與「腸風臟毒」或「濕熱下注」相關。

  1. 痔瘡:古人認為多因風濕熱邪蘊結肛門,導致氣血瘀滯、經絡阻塞,久而形成痔核。若熱傷血絡,則見便血。
  2. 便血:可分遠血(臟腑出血)與近血(肛腸出血)。此方所治屬「近血」,特徵為血色鮮紅,或附著糞便,多因大腸濕熱或痔瘡破損所致。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黃連(1兩)

  • 性味功效: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方解:針對「濕熱下注」之病機,直清大腸濕熱。痔瘡便血若因熱毒蘊結,黃連可瀉火止血,且現代研究證實其抗菌、抗炎作用,能減輕肛周黏膜充血。

2. 百草霜(1兩)

  • 性味功效:辛溫,收斂止血、吸附穢濁。
  • 方解:為燃燒草木後附於鍋底的煙墨,質輕性澀,能吸附腸道濕濁並止血。《本草綱目》載其「止上下諸血」,尤其適用於「腸紅」(便血)。其炭類特性類似現代藥用炭,可保護腸黏膜。

3. 烏梅(1兩)

  • 性味功效:酸澀平,斂肺澀腸、生津止血。
  • 方解
    • 酸收止血:通過收斂作用減少出血,尤適於「久痢便血」。
    • 去核用意:烏梅核性偏破氣,去之可專注於收斂止血。
    • 與黃連配伍:黃連苦寒易傷陰,烏梅酸甘化陰,可防燥烈之弊。

三、全方配伍特點

  1. 清澀並行

    • 黃連清熱治本,祛濕熱之因;
    • 百草霜、烏梅收澀治標,直接止血。
      三者協同,標本兼顧,符合「熱者寒之」「散者收之」原則。
  2. 製丸深意

    • 蜜丸緩釋藥性,使作用停留腸道更久;
    • 梧桐子大(約0.2克/丸),每次3錢(約9克)即含45丸,逐步釋放藥力,避免寒涼傷胃。

四、延伸推理可能功效

此方除古籍所載痔瘡便血外,或可推廣用於:

  • 濕熱型腹瀉:黃連燥濕、烏梅止瀉。
  • 輕度腸黏膜損傷:百草霜吸附保護、黃連消炎。
    然須基於具體證候調整,如虛寒便血非其所宜。

(註:以上分析純粹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推演,不作臨床指導之用。)

傳統服藥法


黃連1兩,百草霜1兩,烏梅1兩。
先將烏梅蒸爛去核,加余藥打和熔乾,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錢,以溫開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痔瘡胃腸出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腸紅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上海方)。 組成:黃連1兩,百草霜1兩,烏梅1兩。 主治:痔瘡,便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