搽牙散

搽牙散

CHA YA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便覽》卷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50%
胃經 50%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搽牙散」方劑中加入蒲公英,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毒:蒲公英性寒,味甘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因熱毒上炎引起的牙齦腫痛、口臭等症狀,蒲公英可以起到清熱消炎的作用,緩解牙齦的炎症反應。

二、消腫止痛:蒲公英具有較好的消腫止痛效果,可以有效地緩解牙齦腫痛、牙周炎等疾病引起的疼痛,同時還能消散牙齦周圍的腫脹,改善牙齦的健康狀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搽牙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牙疳」。牙疳在古代中醫理論中,泛指牙齦潰爛、腐敗流膿的病症,常伴隨疼痛、出血、口臭等表現,多因濕熱毒邪蘊積或陰虛火旺所致。臨床可分為「風熱牙疳」、「走馬牙疳」(急劇潰爛的重症)等類型。此方以「搽牙」外用法,直接作用於患處,清熱解毒、收斂止血、殺蟲防腐。

二、組成與治療邏輯

方中七味藥物均為等分,合力發揮清熱燥濕、解毒斂瘡之效,其配伍邏輯可分為三類:

  1. 解毒殺蟲,直折火毒

    • 雄黃:辛溫有毒,能殺蟲解毒,傳統用於疔瘡癰腫,對牙疳腐肉或有抑菌之效。
    • 銅綠:酸澀平,具腐蝕性,可去腐斂瘡,外用治口瘡、爛牙疳。
    • 胡黃連:苦寒,清濕熱、退虛火,輔助內消臟腑熱毒上攻所致的牙疳。
  2. 收斂止血,燥濕斂瘡

    • 五倍子:酸澀寒,強效收斂,止血生肌,針對牙齦潰爛出血。
    • 枯礬:酸澀寒,燥濕止癢,收斂瘡面,抑制潰爛滲液。
    • 烏梅(煅存性):煅後增強收斂性,酸澀止潰,兼能「死肌惡肉」(《本經》)。
  3. 宣通止痛,透邪外出

    • 北細辛:辛溫走竄,散風止痛,開泄鬱火,引藥入經,緩解牙齦腫痛。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清熱解毒為主,收斂防腐為輔」,透過外搽直接作用於牙齦腐爛處:

  1. 攻毒抑菌:雄黃、銅綠、枯礬等礦物藥能抑制局部病菌,減緩腐敗。
  2. 收縮瘡面:五倍子、烏梅等收澀藥促成瘡面凝固,減少滲血滲膿。
  3. 標本兼顧:細辛宣散鬱熱,胡黃連清瀉內火,防止毒邪深陷。

四、適用情境推測

從藥物特性研判,此方較適用於牙疳急性期,症狀見牙齦紅腫潰爛、腐臭流膿者,可能對走馬牙疳早期(未大範圍壞死時)有一定控制作用。然礦物藥毒性較強(如銅綠、雄黃),須精準外用避吞服,屬「以毒攻毒」治法。

(分析依古籍記載推演,未涉及現代醫學驗證。)

傳統服藥法


銅綠、雄黃、五倍子、枯礬、胡黃連、北細辛、烏梅(火煅存性)各等分。
上為末。
搽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搽牙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四。 組成:人中白(樟木尿桶中濁,瓦上焙乾)5錢,枯礬1錢,白梅(燒,瓦碗蓋存性)。 主治:走馬牙疳,牙齦腐爛。

搽牙散, 出處:《景岳全書》卷六十三。 組成:銅綠、雄黃、五倍子、枯礬、胡黃連、北細辛、烏梅(火煅存性)各等分。 主治:痘後餘毒,攻牙生疳,1日爛進1分。

搽牙散, 出處:《良朋匯集》卷三。 組成: 搽牙散(《良朋匯集》卷三。)出處:《良朋匯集》卷三。組成:牙皂7錢,煅五味3錢,細辛3錢。主治:黑發須。 。 主治:黑發須。

搽牙散, 出處:《便覽》卷一。 組成:無毛小鼠1個(以濕紙7層包之,再以食鹽3分,黃泥7分和勻固裹,炭火煅存性,爲末),蒲公英草(切碎,沙鍋內加水煮爛去滓,取清汁熬膏,曬乾,爲末)1兩,好青鹽1兩,沒食子1兩,南蚯蚓1兩。 主治:牙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