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蒲公英膏中含有蒲公英,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蒲公英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各種熱毒症,如疔瘡、癰腫、乳癰、目赤腫痛等,能有效地消除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 利尿消腫: 蒲公英具有利尿作用,可促進排泄體內毒素和代謝廢物,降低身體組織液的積聚,有效緩解水腫。
因此,蒲公英是蒲公英膏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其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使其成爲治療多種炎症和腫脹的有效藥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蒲公英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見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諸毒瘰疬,痘瘡疔瘡」,其應用範疇屬外科瘡瘍之證。
- 諸毒:泛指熱毒壅滯所致之癰腫、潰爛等症,如癰疽、丹毒等。
- 瘰疬:多由痰火鬱結、氣血不暢而生,常見於頸項間之結核腫塊,相當於現代之淋巴結結核或慢性淋巴結炎。
- 痘瘡:指天花、水痘等發疹性熱病衍生之皮膚潰瘍。
- 疔瘡:因火毒熾盛,局部氣血壅滯而生,特徵為根深、形小、質硬、痛劇,易伴隨熱毒內攻。
此膏外貼,「以毒攻毒」,蒲公英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力透皮吸收,直接作用於局部病灶。
組成與治療原理推論
蒲公英(10數斤,重用)
- 性味苦甘寒,歸肝胃經。
- 《本草綱目》載其「解食毒,散滯氣,化熱毒,消惡腫、結核、疔腫」,為瘡家要藥。
- 現代藥理:含蒲公英素、菊糖等,具抗菌、抗炎、促進組織修復之效。
香油(麻油)收膏
- 性涼潤,能潤膚生肌、減緩火毒對皮膚的刺激。
- 作為賦形劑,使藥力緩釋,並助蒲公英有效成分滲透。
方劑邏輯與作用機制
- 清熱解毒為主:蒲公英大劑量熬膏,其寒涼之性可清解熱毒,抑制瘡瘍局部之紅腫熱痛。
- 消腫散結為輔:針對瘰疬之痰瘀互結,蒲公英能疏通氣血,軟堅散結。
- 外治直達病所:透過膏藥形式,使藥效集中於患處,避免內服苦寒傷胃之弊。
推論擴充應用
此膏除古籍所述病症外,或可延伸用於:
- 現代之毛囊炎、輕度燒燙傷後感染。
- 乳腺炎初期腫痛(外敷緩解)。
結論
此方簡專力宏,以蒲公英單味熬膏,體現中醫「外治之法即內治之理」的思路,針對熱毒壅滯之表淺病灶,透過局部清解與滲透作用收效。
傳統服藥法
蒲公英10數斤。
上熬,用香油半鐘收成膏。
外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蒲公英膏, 出處:《惠直堂方》卷四。 組成:蒲公英10數斤。 主治:諸毒瘰癧,痘瘡疔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