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英蒼散中含有蒲公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蒲公英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英蒼散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癰腫瘡毒等病症,蒲公英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有效緩解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 利濕消腫:蒲公英具利濕消腫的功效,能幫助身體排出毒素和水分,緩解水腫。英蒼散中包含蒲公英,有助於改善因熱毒壅盛引發的局部水腫,例如咽喉腫痛、淋巴結腫大等。
英蒼散中包含蒼耳,主要源於其疏風散寒與通竅止痛的功效。
蒼耳味辛、性溫,具有散風寒、通鼻竅、止痛的藥性,可有效治療風寒所致的鼻塞、流涕、頭疼等症狀。
此外,蒼耳還具有解毒消腫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鼻淵、耳聾、牙痛等病症。
因此,英蒼散中加入蒼耳,可以發揮其多方面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英蒼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手指結毒及天蛇頭」,均屬中醫外科範疇的熱毒瘡瘍病症:
- 手指結毒:指手指局部化膿性感染,表現為紅腫熱痛,甚則潰爛流膿,類似現代醫學的「指頭炎」(如瘭疽)。
- 天蛇頭:古代病名,多指手指或足趾末節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局部腫脹劇痛如蛇頭狀,可能為「化膿性指頭炎」或「甲溝炎」重症。
此二者皆由熱毒壅滯、气血瘀阻所致,治療當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為主。
二、組成與藥理邏輯
1. 藥物組成
- 蒲公英(田畔開黃花如菊):
- 性味苦甘寒,歸肝胃經,傳統功效為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濕通淋。
- 現代藥理:含黃酮類、蒲公英甾醇等成分,具抗炎、抗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促進瘡瘍癒合之效。
- 蒼耳草:
- 性味辛苦溫,有小毒,歸肺經,傳統用於祛風散濕、通竅止痛、消腫殺蟲。
- 現代藥理:含蒼耳苷、生物鹼等,可抑制細菌及真菌,但需注意其毒性(古代外用為主,內服慎用)。
2.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清熱解毒為主,兼以祛風散結:
- 蒲公英為君藥,針對熱毒之本,清解局部火毒;
- 蒼耳草為佐使藥,辛散溫通,助蒲公英透邪外達,兼祛風濕以緩腫痛。
- 酒服助藥力,米醋外浸增效:
- 酒性溫通,可引藥上行至肢末,助活血散結;
- 米醋酸斂殺菌,外浸可直接作用患處,加強消腫止痛效果。
- 變方加減(金銀花藤):
- 若熱毒甚者,加金銀花藤(忍冬藤)增強清熱解毒、通絡消腫之效,適合瘡瘍初起未潰時。
3. 適用病機推論
此方針對「熱毒挾風濕」之證:
- 熱毒熾盛→局部紅腫灼痛(蒲公英清解);
- 氣血壅滯→腫硬結聚(蒼耳草辛散通透);
- 濕郁化毒→潰爛流膿(米醋外斂殺菌)。
三、總結
「英蒼散」以簡潔配伍,內外並治,體現中醫「清消結合」的治療思想。蒲公英清熱解毒、蒼耳草散結透邪,配合酒行藥勢、醋斂瘡毒,共奏祛邪消腫之效,適用於熱毒型肢端瘡瘍初起未潰或輕症已潰者。
傳統服藥法
蒲公英(田畔開黃花如菊)、蒼耳草。
上為末。
酒服。更以米醋濃煎,浸之效。或蒲公英同金銀花藤煎,酒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英蒼散, 出處:《簡明醫彀》卷八。 組成:蒲公英(田畔開黃花如菊)、蒼耳草。 主治:手指結毒及天蛇頭。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