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蟬殼膏
CHAN KE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2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蟬殼膏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蟬蛻性涼,善於清熱解毒:蟬蛻性味甘寒,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散風止痙、退翳明目之效。蟬殼膏多用於治療熱毒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瘡瘍等,蟬蛻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癢,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功效。
- 蟬蛻有助於疏通經絡,促進藥物吸收:蟬蛻入藥,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蟬殼膏的膏藥外敷,蟬蛻能幫助藥物更好地滲透皮膚,發揮藥效。
蟬殼膏方劑中加入烏梅,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瀉: 烏梅味酸性澀,入肝、脾、肺經,具有收斂止瀉之效。蟬殼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對於脾胃虛寒者,可能導致腹瀉。烏梅的收斂作用可有效緩解蟬殼所致的腹瀉,並保護脾胃。
- 酸澀生津: 蟬殼味甘,性寒,長期服用可能導致口乾舌燥。烏梅酸澀生津,可緩解口乾,並促進津液生成,達到滋潤生津的效果。
蟬殼膏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其成分中包含綠礬,這由於綠礬在中醫藥中具有獨特的藥效和作用。綠礬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銨與硫酸鐵,其性寒,味澀,能夠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在蟬殼膏中,綠礬的添加有助於增強整體方劑的療效,尤其是在治療肌肉腫脹、創傷癥狀及熱毒所致的病症方面。
此外,綠礬也能促進血液循環,減少炎症反應,對於由於外傷或舊傷復發所引起的疼痛,具有良好的緩解效果。其寒性可幫助中和身體內的熱氣,對於一些因為內熱導致的皮膚問題,如痘痘、皮膚發炎等都有輔助療效。因此,蟬殼膏中的綠礬不僅增強了方劑的清熱解毒效用,還為整體的治療效果提供了更為全面的支持,體現了中醫方劑組成的辯證施治理念。
蟬殼膏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止喘之效。蟬殼性寒,善於清熱解毒,與杏仁搭配,可增強潤肺止咳的效果,適用於外感風熱或肺熱咳嗽,痰多粘稠者。
- 宣肺通竅:杏仁能宣肺通竅,疏散風熱,配合蟬殼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改善因肺熱引起的鼻塞、流涕、咽喉腫痛等症狀,使呼吸道通暢。
因此,蟬殼膏中加入杏仁,不僅增強了潤肺止咳的效果,更能宣肺通竅,改善呼吸道症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蟬殼膏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血氣蘊積,成狐臭」,即因氣血鬱滯、濕熱蘊結於腋下,導致穢濁之氣外發而成的體臭。古人認為狐臭與體內濕熱、血瘀或穢濁之氣有關,尤其腋下為肝經循行之處,若氣血不暢,濕熱鬱蒸,則易產生異味。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蟬殼(蟬蜕)
- 性味鹹甘寒,傳統用於散風熱、透疹止癢,其輕清升散之性可能有助於宣透腋下鬱熱,兼能緩解局部皮膚濕癢。
烏梅(去核微炒)
- 酸澀收斂,能斂肺生津,並具抗菌之效。此處或取其收斂汗液、減少濕濁外泄的作用,間接減輕異味。
綠礬(皂礬)
- 性酸涼,燥濕殺蟲、解毒斂瘡,外用可抑菌收澀。其收斂性或有助於減少腋下汗液分泌,抑制細菌滋生。
繭鹵(蠶繭滷汁)
- 蠶繭經鹽漬後所得滷汁,具一定殺蟲解毒功效,可能用於滲透皮膚、分解穢濁,或協同他藥抑菌除臭。
青古錢(銅錢)
- 古錢多含銅鹽,銅離子具抗菌作用。此處以錢摩擦腋下,或借助其金屬離子抑制細菌,同時物理摩擦可能促進藥液滲透。
杏仁(去皮)
- 苦溫潤降,富含油脂,可能藉其潤膚特性調和藥方,避免過於燥烈,同時協助藥物附著皮膚。
配伍邏輯與作用機理
- 除濕殺菌:綠礬、繭鹵、青古錢三者協同,針對腋下濕熱環境中的微生物(古人所謂「穢濁」),直接抑制細菌滋生。
- 收斂止汗:烏梅、綠礬酸收之性,減少汗液分泌,避免濕氣鬱積。
- 透散鬱熱:蟬殼輕揚宣散,或能疏解局部氣血壅滯。
- 物理輔助:以錢摩擦可刺激局部血液循環,增強藥物吸收;皂莢水先洗滌,則清潔毛孔,為後續用藥鋪墊。
總結
此方外用為主,結合「殺菌、收斂、透散」三法,通過抑制微生物、減少汗液、疏通局部氣血以改善狐臭。其設計邏輯符合中醫對狐臭「濕熱鬱結」的病機認識,且多用礦物、動物藥,體現古人對外用製劑的直觀經驗。
傳統服藥法
蟬殼49枚,烏梅7枚(去核,微炒),綠礬1兩,繭鹵1合,青古錢7文,杏仁7枚(湯浸,去皮)。
上藥除錢外,為極細末,入鹵中調之。
先以皂莢水洗,拭乾,用錢腋下摩之,候熱稍拔去腋下毛,即以藥塗之,仍用膩粉覆其上。3兩度便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蟬殼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 組成:蟬殼49枚,烏梅7枚(去核,微炒),綠礬1兩,繭鹵1合,青古錢7文,杏仁7枚(湯浸,去皮)。 主治:血氣蘊積,成狐臭。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