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火四種玉粉丹

伏火四種玉粉丹

FU HUO SI ZHONG YU FEN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偏寒 (0.5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2%
胃經 25%
心經 16%
肺經 8%
脾經 8%
大腸經 8%
腎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伏火四種玉粉丹方中包含寒水石,主要是針對其清熱瀉火、利濕解毒的功效。

寒水石性寒,味甘,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濕解毒的作用,可有效緩解由熱邪內蘊引起的各種症狀,如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目赤腫痛、小便短赤、大便乾結等。

此外,寒水石還可用於治療溼熱引起的腹痛、泄瀉、黃疸等病症,其清熱利溼的作用在方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伏火四種玉粉丹」方劑中含有「陽起石」,這主要與陽起石的藥性與功效有關:

  1. 清熱解毒: 陽起石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適用於熱病、發熱、咽喉腫痛等症。
  2. 化瘀止痛: 陽起石亦具有化瘀止痛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適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

因此,陽起石的加入有助於「伏火四種玉粉丹」清熱解毒、化瘀止痛,達到治療熱病、消炎止痛的功效。

伏火四種玉粉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一些特定的疾患,尤其是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方面具有療效。其中包含的砒霜,雖然在西醫中被認為是有毒物質,但在中醫理論中,砒霜被視為一種具有驅邪、解毒的藥材。其成分可通過特殊的炮製或配伍方式,使之在一定劑量下達到療效。

砒霜的作用主要在於促進血液循環、消炎以及抗病原微生物的效果,適用於一些熱毒性病症的治療。此外,它的用量和炮製方法必須非常謹慎,輕則影響療效,重則可能造成毒性反應。因此,伏火四種玉粉丹的配伍中,有砒霜的成分,主要是基於中醫對於「藥無毒」的理解與用法,講究的是「辯證論治」,同時也體現了中醫對於藥物本身特性的深刻認識和應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伏火四種玉粉丹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一切冷疾,諸瘧痢」,其核心病機為下元虛寒、陽氣不足所致之陰寒內盛病症。「冷疾」泛指因寒邪內侵或陽虛生寒引起的各種病證,如手足厥冷、腹中冷痛等;「瘧痢」則指寒瘧(發作時寒多熱少)與虛寒久痢(下痢稀薄、畏寒肢冷)。全方以溫補下元、散寒逐冷為主要方向,尤其針對沉寒痼冷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握雪礜石(即礜石,含砷礦物)

    • 性熱有毒,傳統用於「破積聚、逐寒濕」,其大熱之性可直入下焦,溫散陰凝。古代認為其伏火(煅制)後毒性稍減,仍保留峻烈溫通之力,用以攻逐臟腑沉寒。
  2. 寒水石(常見為石膏或方解石)

    • 此處選用煅製寒水石,其性轉溫,功能「溫中降逆」,與礜石同用可監制其燥烈,同時防止熱藥上行,引火歸元。方中置於頂層,亦有「蓋帽」以降氣之意。
  3. 陽起石

    • 為矽酸鹽類礦物,傳統視為「溫腎壯陽」要藥,專入下焦,助命門之火。與礜石協同可增強補益下元之功,針對陽虛冷疾之本。
  4. 砒霜(砷霜)

    • 雖僅用1分(比例極低),然其大熱大毒之性,能「劫痰截瘧、殺蟲止痢」,古法用以治療頑固寒瘧與冷積久痢。微量配伍可激發諸藥溫通效能,似「火中添薪」。

配伍特點與方劑邏輯

  • 矿物配伍與伏火工藝:四藥皆為礦物,質重下沉,契合「下元」病位。通過「伏火」(密閉煅煉)工藝,降低生藥毒性,轉化藥性為溫補緩行。
  • 層次鋪排:瓶內藥末依序堆疊,暗合「礬石(握雪礜石)鎮底→砒霜為中→陽起石助火→寒水石覆蓋」的藥勢走向,形成由烈趨緩、溫而不散的結構。
  • 寒熱互制:寒水石與陽起石一降一升,調節礜石、砒霜之燥熱,避免火性上炎,專攻下焦寒凝。

推測治療原理
全方以「溫腎陽、散陰翳」為核心,礦物藥直達下焦,溫化寒濕痰瘀。礜石與砒霜攻逐冷積,陽起石固護真陽,寒水石防熱邪僭越。適用於陰寒內結、陽氣衰微之證,如寒疝、冷痢日久不愈,或寒瘧反復發作。然其藥性峻烈,當屬古代「劫劑」範疇,非一般虛寒可輕投。

傳統服藥法


握雪礜石2兩,寒水石2兩,陽起石2兩,砒霜1分。補益下元。
上藥各為末。
先取1通油瓶子,以六一泥固濟,可厚3分以來,待乾;乃先下礬石充底,次下砒霜,次下陽起石,上以寒水石蓋之,其瓶子口,磨1磚子蓋之,以六一泥固縫,於灰池內坐1磚子,安藥瓶子,初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使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伏火四種玉粉丹, 出處:《聖惠》卷九十五。 組成:握雪礜石2兩,寒水石2兩,陽起石2兩,砒霜1分。 主治:補益下元。主治:一切冷疾,諸瘧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