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妙瘧丹

至妙瘧丹

ZHI MIAO NUE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偏寒 (0.6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8%
腎經 16%
心經 16%
肺經 13%
脾經 13%
大腸經 13%
胃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至妙瘧丹」的組成中,包含砒霜,是因為砒霜具有強效的解毒和驅寒作用。砒霜能夠清除體內的毒素,改善由於寒熱引起的病症。其主要作用是解毒驅寒,幫助方劑改善相關症狀。砒霜的使用能夠增強方劑的效果。

至妙瘧丹中加入寒水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暑,止瘧止嘔:寒水石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暑、止瘧止嘔的作用。瘧疾發作時,患者常伴隨高熱、口渴、嘔吐等症狀,寒水石能清熱解暑,緩解這些症狀,並能抑制瘧疾的發作。
  2. 涼血止血,生津潤燥:寒水石還具備涼血止血、生津潤燥的功效。瘧疾患者常出現血虛、口乾舌燥等症狀,寒水石能涼血止血,生津潤燥,緩解患者的症狀,促進機體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至妙瘧丹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瘧母」,即瘧疾遷延不癒,痰瘀結聚於脅下形成的癥塊(類似現代醫學的脾臟腫大或慢性瘧疾引起的臟器病變)。古代醫家認為,瘧母多因瘧邪久伏、氣血凝滯所致,需以峻烈之品破積逐瘀、驅邪截瘧。


組成與方義分析

1. 君藥:砒霜(砷霜)

  • 性味功效:辛、熱,大毒,善「劫痰截瘧」,為古代治瘧峻藥。
  • 治療原理:砒霜毒性峻猛,能直入血分破積攻痰,對瘧原蟲(古代稱「瘧邪」)有強烈抑制效果。其熱性可散寒凝,針對瘧疾常見的往來寒熱。

2. 臣藥:寒水石(石膏或方解石)

  • 性味功效:辛、鹹、寒,清熱瀉火,緩解砒霜燥熱毒性。
  • 配伍邏輯:與砒霜同煅,既能制約其火毒,又可引藥入陰分(瘧母多深伏血絡),形成「熱藥寒制」的配伍特色。

3. 佐使藥:丹砂、龍腦、麝香

  • 丹砂(朱砂):鎮心安神,兼作「衣」以緩釋藥性、防腐。
  • 龍腦(冰片)、麝香:辛香走竄,通絡開竅,助砒霜穿透癥積,並緩解其閉塞之弊。
  • 炊餅為丸:麵食賦形,減緩砒霜對胃腸刺激;井花水送服取其清涼降火之性。

整體治療原理

  1. 以毒攻毒:砒霜直擊伏留肝脾的瘧邪與痰瘀,破除癥塊。
  2. 寒熱制衡:寒水石與砒霜同製,既協同增效又降低毒性,體現「相反相成」之法。
  3. 芳香透達:麝香、冰片助藥力深入經絡,解痙止痛,改善瘧疾的肋下脹痛。
  4. 內外兼顧:丹砂護心防毒攻心,炊餅護胃,形成「峻藥緩攻」的用藥策略。

此方體現古代「截瘧」思維,針對瘧母實邪壅滯的病機,通過劇毒藥的強效作用配合製劑工藝控制風險,屬「霸劑」範疇。

傳統服藥法


砒霜(研)半兩,寒水石(研)1兩。上先研砒在生鐵銚內,用寒水石末丸之,以瓷碗合定,濕紙封於碗上,燒候煙出熏紙黃色即止,取出以紙襯於地上,出火毒,須臾細研為末。入研了丹砂、龍腦、麝香各半錢許和勻,湯浸炊餅為丸,如梧桐子大,以丹砂作衣。
每服1丸,於未發前用井花水送下。
忌吃熱物一時辰,並忌食魚、面、五果十數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至妙瘧丹, 出處:《普濟方》卷二○○引《王氏傳信方》。 組成:砒霜(研)半兩,寒水石(研)1兩。 主治:瘧母。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