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紅丸

人紅丸

REN H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濟世養生集》卷一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8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心經 20%
胃經 19%
腎經 13%
肝經 12%
大腸經 4%
膽經 4%
脾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人紅丸方劑中包含大棗,主要原因有二:

一、補益氣血: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益氣血、養血安神之效。人紅丸主要功效為補益氣血,而大棗的補益作用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提升整體療效。

二、調和藥性:人紅丸方劑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寒或燥的藥材,大棗性溫,可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或燥熱之弊的作用,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

人紅丸作為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在其組成成分中包含了胡蘿蔔子。根據中醫理論,每一味藥材都有其獨特的功效和作用機制,而胡蘿蔔子在人紅丸中的應用亦是如此。胡蘿蔔子性溫、味甘辛,歸肝、腎經,具有補肝腎、明目、調經等功效。在人紅丸這種專門用於調理女性月經不調、經血過多或過少等問題的方劑中,胡蘿蔔子能夠發揮其調節作用,幫助改善相關症狀。此外,胡蘿蔔子還能增強體質,對於因肝腎不足導致的腰膝酸軟、視力模糊等也有輔助治療效果。總體而言,胡蘿蔔子在人紅丸中的應用,不僅有助於調節月經週期,還能全面改善女性因肝腎虛弱引起的一系列身體不適,從而達到治療與保健雙重目的。

人紅丸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滋陰: 熟地黃味甘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養血生精之效。人紅丸多用於血虛、腎虛所致的各種症狀,熟地黃能有效改善因血虛引起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同時又能滋陰補腎,增強體質。
  2. 與其他藥材相配: 人紅丸中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白芍等皆有活血化瘀、補血調經之效,而熟地黃則可起到滋陰補血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人紅丸中加入蓮藕,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消腫止痛的功效。

蓮藕性寒,入心、脾經,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消瘀散結的功效。其清熱涼血可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紅腫疼痛,消腫止痛則能改善瘀血腫痛。

此外,蓮藕富含澱粉、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可補充人體所需營養,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人紅丸中加入蓮藕,不僅可以增強清熱涼血、消腫止痛的功效,還可以補充營養,促進恢復。

人紅丸方劑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之功。人紅丸多用於治療因熱毒蘊結而引起的紅腫熱痛,黃連能清熱解毒,消炎止痛,可有效控制病情。
  2. 抑制血熱妄行: 人紅丸常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出血症,而黃連苦寒能降火涼血,抑制血熱妄行,防止出血加重,起到止血功效。

總而言之,黃連在人紅丸中發揮着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花葉洗劑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記載主治「濕潤糜爛性皮膚病」,此類病症多屬中醫「濕瘡」「浸淫瘡」範疇,特徵為皮膚滲液、糜爛、紅腫,病機常與濕熱蘊結、邪毒浸漬相關。古代中醫外治強調「滌蕩腐穢」「清熱收濕」,此方以煎液濕敷,取其藥力直達病所,既可清解局部热毒,又能吸附滲出,符合「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原則。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1. 野菊花(1500克,君藥)

    • 性味苦辛微寒,歸肝肺經。
    • 《本草綱目》載其「散火散氣,消癰毒疔腫」,外用清熱解毒力強,尤善治熱毒瘡瘍。現代研究證實其含揮發油、黃酮類,具抗炎抑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皮膚常見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2. 千里光(1000克,臣藥)

    • 性苦寒,有小毒,歸肺肝經。
    • 別名「九里明」,古籍稱其「治疥癩瘡毒,煎水洗癢瘡」,長於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所含生物鹼(如千里光寧)可抑制多種真菌及細菌,並減輕皮膚炎性滲出。
  3. 土荊芥(500克,佐藥)

    • 性辛溫,有毒,歸脾經。
    • 《生草藥性備要》謂其「殺蟲、祛風、止痛」,外用能除濕殺蟲、止癢,針對濕瘡合併搔癢或寄生蟲感染者(如疥瘡)。其揮發油(如驱蛔素)具局部刺激作用,促進血行而助化濕消腫。
  4. 食鹽(30克,使藥)

    • 性鹹寒,入腎經。
    • 外用取其滲透壓作用,能收斂瘡面、減少滲液,增強藥物滲透力。古籍《外科精義》提及「鹽湯潰瘍,令腐肉易去」,佐證其輔助清瘡之效。

配伍邏輯與機理推論

  • 清熱解毒為主:野菊花、千里光合用,針對濕熱毒邪,抑菌消炎。
  • 燥濕止癢為輔:土荊芥辛溫走表,化解濕鬱,止癢殺蟲,平衡君藥寒性。
  • 物理滲透增強:食鹽協同藥液穿透皮膚屏障,提升局部藥效。
  • 劑型設計原理:濕敷法使藥液持續接觸患處,透過水分蒸發帶走熱邪(類似現代冷敷原理),同時藥性成分直接作用於糜爛面,促進癒合。

此方體現「清熱解毒、燥濕斂瘡」的外治思路,符合濕熱型皮膚病「熱清則毒解,濕去則瘡斂」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人龍(即蛔蟲)21條(童便洗淨,瓦上焙乾,勿令色黑,研末),紅棗(不破皮)30個(飯上蒸熟,去皮核),蘿蔔子1錢5分(炒,研末),大熟地5錢(煮爛,杵膏),真藕粉5錢(研),真川連6分(酒拌炒,研末)。
上將紅棗肉、熟地膏和諸藥末,搗勻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早服7丸,以白滾湯送下。逐日加增2丸,加至21丸為止,以後不必再加。服1料全愈。
《中國醫學大辭典·補遺》:大人亦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人紅丸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咳血肺結核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蛔蟲病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胃腸出血骨質疏鬆症咳嗽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人紅丸, 出處:《濟世養生集》卷一。 組成:人龍(即蛔蟲)21條(童便洗淨,瓦上焙乾,勿令色黑,研末),紅棗(不破皮)30個(飯上蒸熟,去皮核),蘿蔔子1錢5分(炒,研末),大熟地5錢(煮爛,杵膏),真藕粉5錢(研),真川連6分(酒拌炒,研末)。 主治:童子勞怯,童子虛勞咳嗽,吐血燒熱。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