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驚丸

不驚丸

BU JI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59)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1%
肺經 14%
脾經 13%
肝經 12%
心經 8%
膀胱經 8%
小腸經 8%
三焦經 8%
大腸經 6%
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不驚丸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解鬱,寬胸散結: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脾、胃經。其具有行氣消積、散結消痞的功效。不驚丸主治心神不安,驚悸失眠,多因肝氣鬱結,心神不寧所致。枳殼能理氣解鬱,疏通肝氣,使氣機流通,從而達到安神定志之效。
  2. 降逆止嘔:枳殼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因肝氣鬱結、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枳殼能降逆止嘔,使胃氣下降,緩解嘔吐症狀,進一步改善患者心神不寧的狀態。

綜上所述,枳殼在不驚丸中起到理氣解鬱、寬胸散結、降逆止嘔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不驚丸方劑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表,利濕止嘔: 淡豆豉性寒,味甘,入肺、脾經。其具有清熱解表、利濕止嘔的功效,可緩解外感風寒、暑濕所致的發熱、頭痛、惡寒、嘔吐等症狀。不驚丸主要用於治療驚悸不安、心神不寧等症,而外感熱邪往往會加重病情,因此加入淡豆豉可以清熱解表,為治療疾病提供良好的基礎。
  2. 疏肝解鬱,和中理氣: 淡豆豉還具有一定的疏肝解鬱、和中理氣作用,可以緩解胸悶、心煩、食慾不振等症狀。這些症狀也往往伴隨驚悸不安,加入淡豆豉可以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不驚丸中含有蕪荑,其主要作用在於安神定驚。

蕪荑味苦、性平,入心、脾經,具有 清熱解毒、安神定驚 的功效。其性味平和,不寒不燥,且能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對於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狀有較佳的緩解作用。

此外,蕪荑也具有一定的 止咳化痰 功效,能緩解因痰濁上擾所引起的驚悸失眠。

因此,不驚丸中加入蕪荑,可有效 安神定驚,緩解失眠、驚悸、心神不寧等症狀,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不驚丸中加入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鎮驚安神:全蠍味辛、鹹,性平,入肝經,具有息風止痙、鎮驚安神之功效。對於因肝風內動、心神不安所致的驚悸、失眠、癲癇等症狀,全蠍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通絡止痛:全蠍還具有通絡止痛的功效,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對於因經絡不通、氣血瘀阻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亦有良好的療效。

不驚丸中加入全蠍,正是利用其鎮驚安神、通絡止痛的功效,以達到治療驚悸、失眠、癲癇等症狀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不驚丸】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因驚嚇導致氣機逆亂,出現嘔吐、抽搐、痰涎壅盛、手足拘攣、眼睛斜視等症狀。小兒神氣未定,易受驚嚇,驚則氣亂,氣逆則痰動,痰阻經絡則肢體掣縮,上擾清竅則目睛斜視。此方旨在鎮驚安神、化痰通絡、調理氣機,以平息驚風之症。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枳殼(麩炒)

    • 性味辛苦微寒,主入脾、胃經,麩炒後緩其峻性,偏於理氣寬中、消痰散結。
    • 此處用於調理因驚嚇所致氣機紊亂,疏導中焦滯氣,防止氣逆痰湧。
  2. 淡豆豉(無鹽者)

    • 性味辛甘微苦寒,能宣散鬱熱、解表除煩。
    • 驚嚇易致氣鬱化熱,豆豉可透達鬱熱,緩解小兒煩躁不安,兼助枳殼調暢氣機。
  3. 蕪荑仁

    • 性味辛苦溫,有殺蟲消積、化痰散結之效。
    • 小兒驚風多夾痰濕或食滯,蕪荑可化痰消積,疏通腸胃,從根源減少痰涎生成。
  4. 蠍梢(炙,去毒)

    • 性味辛平,專入肝經,為熄風止痙要藥。
    • 炙後毒性減弱,更適合小兒,能直接平息肝風內動,緩解抽搐、目斜等風象。

治療原理

此方以「調氣化痰、熄風鎮驚」為核心:

  • 枳殼+淡豆豉:疏通氣機,解鬱透熱,治驚氣上逆。
  • 蕪荑仁:消積化痰,斷痰涎生成之源。
  • 蠍梢:直入肝經,祛風止痙,治標證抽搐。
    四藥協同,標本兼顧,氣順則痰消,風熄則驚平。

劑型與服用

  • 醋糊為丸:醋能引藥入肝,增強鎮驚之效;丸劑適合小兒緩釋藥力。
  • 乳汁或清水送服:乳汁養陰潤燥,清水調和胃氣,均為小兒易接受之媒介。

總結

此方從氣、痰、風三者入手,針對小兒驚證之病機層層設藥,體現中醫「治風先治痰,治痰先調氣」的辨治思路,適用於驚嚇引發的痰氣交阻、風動抽搐之症。

傳統服藥法


枳殼(去瓤,麩炒黃,取末)1兩,淡豆豉7錢(有鹽者不用),蕪荑仁3錢半,蠍梢12尾(炙,去毒)。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100丸,乳汁送下;清水飲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發熱期間服用。

相關疾病


多痰目偏視

相同名稱方劑


不驚丸, 出處:《小兒病源》卷三。 組成:枳殼(去瓤,麸炒)、淡豆豉。 主治:小兒因驚氣而吐逆作搐,痰涎壅塞,手足掣瘲,眼睛斜視。

不驚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四引宿州陳氏方。 組成:枳殼(去瓤,麸炒黃,取末)1兩,淡豆豉7錢(有鹽者不用),蕪荑仁3錢半,蠍梢12尾(炙,去毒)。 主治:小兒因驚氣而吐逆作搐,痰涎壅塞,手足掣縮,眼睛斜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