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熱除毒丸

解熱除毒丸

JIE RE CHU D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瘋門全書》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3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心經 15%
胃經 15%
肝經 11%
大腸經 11%
腎經 11%
膽經 7%
膀胱經 3%
脾經 3%
肺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膽經
膀胱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解熱除毒丸」方劑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可有效降低體溫,消除因熱毒所致的發熱、口渴、心煩、便祕等症狀。
  2. 解毒消炎: 黃連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腸道內有害細菌的生長,對於因細菌感染引起的發熱、炎症等有良好療效。

因此,黃連在「解熱除毒丸」中發揮著重要的清熱解毒作用,有助於緩解熱病症狀,並促進身體恢復。

解熱除毒丸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性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之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對因熱毒導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抗菌消炎: 黃芩含有黃芩苷等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多種致病菌的生長,並有助於減輕炎症反應,對因細菌感染引起的發熱、皮膚紅腫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解熱除毒丸中添加玄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清熱解毒:玄參性寒,味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功效。對於因熱毒所致的發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均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滋陰潤燥:玄參兼具滋陰潤燥的功效,可以緩解因熱毒耗傷陰液所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同時,玄參還可輔助其他藥物,增強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解熱除毒丸中加入金銀花,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功效。

金銀花味甘性寒,歸肺、心、胃經。其性寒能清熱,味甘能解毒,且善於清解外感熱毒,對於風熱感冒、暑熱症狀、咽喉腫痛等病症都有很好的療效。

因此,在解熱除毒丸的組成中加入金銀花,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緩解發熱、咽痛等症狀,起到解熱除毒的作用。

解熱除毒丸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疏散風寒,解表止痛: 羌活性溫,入肝經,善於疏散風寒,止痛解表。對於風寒外邪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羌活能有效地驅散風邪,緩解不適。
  2. 清熱解毒,利濕退黃: 羌活亦具有一定清熱解毒之效,能利濕退黃,對於外感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輔助作用。

因此,解熱除毒丸中加入羌活,有助於綜合緩解外感風寒熱毒,達到解熱除毒之效。

解熱除毒丸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疏肝利膽的功效。

白蒺藜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膽經。其清熱解毒之功,可以有效緩解外感熱毒所致的發熱、咽痛、口渴等症狀。同時,其疏肝利膽的特性,能夠幫助肝臟排毒,解除體內積熱,進一步達到解熱除毒之效。此外,白蒺藜還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減輕炎症反應,促進機體康復。

因此,白蒺藜的加入,可以更好地發揮解熱除毒丸清熱解毒、疏肝利膽的功效,達到治療熱毒病症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名為「解熱除毒丸」,主治「麻風」。中醫古籍中所稱「麻風」,多屬「大風」「癘風」範疇,認為其病因與「風毒」「濕熱」「血瘀」相關,症狀可見皮膚潰爛、麻木不仁、毛髮脫落、關節變形等。方名「解熱除毒」直指其核心功效,即清熱瀉火、祛風除濕、解毒殺蟲,對應古代對麻風病機的認識。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解毒為君

  • 川黃連(薑汁拌炒):黃連苦寒,善清心胃濕熱,薑汁拌炒緩其寒性,兼顧脾胃。
  • 片黃芩(酒蒸):酒蒸提升上行之力,清肺胃之熱,協同黃連解毒。
  • 淨銀花(酒蒸):清熱解毒、透散風熱,酒蒸增強活血透邪之效。
  • 黑元參(乳蒸):滋陰降火、解毒散結,針對熱毒久蘊傷陰之病機。

2. 祛風透邪為臣

  • 川羌活:辛溫升散,祛風除濕,善走肌表,透發鬱熱。
  • 白蒺藜(炒去刺):平肝祛風,疏泄皮膚風毒,炒製減其刺烈之性。
  • 白蘚皮(酒蒸):清熱燥濕、祛風止癢,酒蒸助其通絡。
  • 真蘄蛇:搜風通絡、攻毒止痙,專治風毒深入經絡之頑疾。

3. 潤燥殺蟲為佐使

  • 土麻仁:潤腸通便,使熱毒從下而泄,兼緩燥熱傷津。
  • 楓子肉:傳統外用治疥癬,內服殺蟲攻毒,為古方治麻風常用藥。

配伍特點

  • 寒溫並用:黃連、黃芩等清熱藥配伍羌活、蘄蛇等辛溫之品,避免寒凝礙邪。
  • 表裡同治:銀花、羌活透表散邪,黃連、元參清裡熱,蘄蛇深入絡脈搜風。
  • 攻補兼施:麻仁、元參潤養陰血,楓子肉、蘄蛇峻攻毒邪。

治療原理
此方針對麻風「風毒濕熱瘀滯」之病機,以清熱解毒為基礎,結合祛風透邪、潤燥殺蟲,既解表裡鬱熱,又搜剔絡脈深伏之毒,體現中醫「通絡逐瘀」「給邪出路」的治則。米糊、冬蜜為丸,緩和藥性,適於長期服用以漸消頑疾。


(註:以上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推演,符合傳統方義解讀邏輯。)

傳統服藥法


川黃連(薑汁拌炒)8兩,片黃芩(酒蒸)1兩2錢,黑元參(乳蒸)1兩5錢,土麻仁3兩,淨銀花(酒蒸)1兩1錢,川羌活2兩1錢,白蒺藜(炒去刺)4兩,白蘚皮(酒蒸)1兩1錢,真蘄蛇2兩,楓子肉4兩。
上為細末,米糊、冬蜜4兩為丸。
每日早、午、晚3次各服1錢,茶送下。此方可常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對本方過敏者禁用。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胃痛等,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解熱除毒丸, 出處:《瘋門全書》。 組成:川黃連(薑汁拌炒)8兩,片黃芩(酒蒸)1兩2錢,黑元參(乳蒸)1兩5錢,土麻仁3兩,淨銀花(酒蒸)1兩1錢,川羌活2兩1錢,白蒺藜(炒去刺)4兩,白藓皮(酒蒸)1兩1錢,真蕲蛇2兩,楓子肉4兩。 主治:麻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