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血丸

扶血丸

FU XUE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6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1%
腎經 30%
心經 15%
肺經 9%
脾經 6%
膽經 3%
大腸經 3%
肝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扶血丸中包含紫石英,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功效:

  1. 涼血止血: 紫石英性寒,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出血症狀,如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止血作用。
  2. 清熱解毒: 紫石英亦具清熱解毒功效,可輔助其他藥物消解熱毒,改善因熱毒引起的出血,同時能預防感染。

因此,紫石英的加入,有助於扶血丸更全面地發揮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

扶血丸中加入海螵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止血收斂:海螵蛸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收斂止血之效。其富含碳酸鈣等成分,可促進血液凝固,達到止血作用。對於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產後惡露不絕等症狀,海螵蛸能有效控制出血。
  2. 固澀止瀉:海螵蛸亦可固澀止瀉,適用於脾胃虛寒、滑脫泄瀉等症狀。其收斂作用可防止腸道蠕動過快,減少糞便排出,達到止瀉效果。扶血丸中加入海螵蛸,可加強其止血固澀的效果,提高療效。

扶血丸中加入艾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經止血: 艾葉性溫,入肝經,具有溫經散寒、止血化瘀的功效。對於因寒凝血瘀導致的出血症狀,艾葉能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止血的效果。
  2. 輔助活血化瘀: 扶血丸中常配伍活血化瘀的藥物,艾葉的溫陽作用可促進藥效的發揮,進一步改善血液循環,加速瘀血的消除。

總之,艾葉在扶血丸中起到溫經止血、輔助活血化瘀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止血化瘀的療效。

扶血丸中加入卷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止血生肌: 卷柏性味苦、寒,入肝、腎經,具有止血、生肌、消腫的功效。其富含多種有效成分,如卷柏素、槲皮素等,能促進血液凝固,收縮血管,減少出血量,並加速傷口癒合,對於外傷出血、跌打損傷、刀傷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2. 活血化瘀: 卷柏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瘀血腫痛。這對於一些因外傷引起的瘀血腫痛,以及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也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扶血丸中加入卷柏,可以起到止血生肌、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治療外傷出血、跌打損傷等症狀的目的。

扶血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功能是補血,適用於血虛所引起的各種症狀。覆盆子(Rubus idaeus)在此方劑中的主成分之一,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覆盆子性甘酸,具有補益肝腎的功效,能夠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液生成,增強身體的抗疲勞能力,對於血虛症狀如面色蒼白、心悸等有良好的調理效果。

其次,覆盆子富含維生素C、抗氧化劑以及多種微量元素,這些成分能夠增強免疫力,促進身體代謝,對於調和身體的整體功能有著積極的影響。

最後,覆盆子被認為能調節月經,對於女性來講,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期不適等效果,適合用於婦女血虛的治療。因此,將覆盆子納入扶血丸的組成中,是基於其補血養生、調和身體的多重功效。

扶血丸中加入阿膠,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補血止血:阿膠性溫,味甘,入肝、腎經,具補血養血之效。其富含膠原蛋白,能促進紅血球生成,改善貧血癥狀。同時,阿膠亦能收斂止血,對於因血虛所致的出血症狀,如月經過多、崩漏、鼻衄等,具有一定的療效。
  2. 滋陰潤燥:阿膠還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能改善因陰虛所導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對於一些血虛兼有陰虛的患者,阿膠可以兼顧補血與滋陰,起到雙重功效。

扶血丸中加入柏子仁,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1. 安神定志:柏子仁性味甘平,入心、腎經,具有養心安神、滋陰潤燥之效。扶血丸中常加入柏子仁,旨在緩解因血瘀所致的心悸失眠、頭暈目眩等症狀,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2. 潤腸通便:柏子仁亦具潤腸通便之效,能改善因血瘀引起的便祕症狀。扶血丸中的柏子仁,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道蠕動,起到通便的作用,從而達到活血化瘀的功效。

扶血丸方劑中,加入陽起石的主要原因有二:

  1. 止血生肌: 陽起石性寒,味甘鹹,入肝經,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對於外傷出血、創傷感染等症狀,陽起石可以幫助止血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2. 活血化瘀: 陽起石亦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給,有利於傷口癒合,防止血瘀凝滯。

因此,扶血丸中加入陽起石,可發揮其止血生肌、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外傷出血、創傷感染等病症。

扶血丸中加入熟地黃,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補血滋陰: 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的作用。對於女性月經不調、血虛頭暈、面色蒼白等症狀,熟地黃可以起到滋陰補血的作用,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紅蛋白的生成。
  2. 調經止血: 扶血丸常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崩漏、月經不調等。熟地黃能補腎填精,改善腎虛導致的月經失調,並有助於凝血止血,緩解出血癥狀。

總之,熟地黃在扶血丸中起著補血滋陰、調經止血的作用,對於女性血虛、月經不調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扶血丸中加入牡蠣,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潛陽,清熱除煩: 牡蠣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平肝潛陽、清熱除煩的功效。可有效改善肝陽上亢所致的頭暈目眩、心煩不寐、口渴等症狀,並有助於穩定情緒,緩解焦躁不安。
  2. 軟堅散結,化痰止咳: 牡蠣能軟堅散結,化痰止咳。對於痰多、咳嗽等症狀,牡蠣能幫助化解痰液,潤肺止咳,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此外,牡蠣還有滋陰降火、清熱解毒等功效,與方劑中的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扶血丸中包含磁石,主要是因為磁石具有鎮心安神、涼血止血的功效。

鎮心安神: 磁石能平肝潛陽,鎮驚安神,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涼血止血: 磁石性寒,能清熱涼血,對於熱毒血瘀引起的出血,具有止血化瘀的作用。

因此,扶血丸中加入磁石,有助於緩解心神不安、止血化瘀,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扶血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婦人無子」,即針對女性不孕症。古籍記載其作用在於調理衝任二脈、補益肝腎、溫養胞宮,強化氣血以助受孕。特別適用於氣血虛弱、衝任失調、胞宮寒凝或精血不足所致之不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材分類與配伍邏輯

  1. 溫補腎陽、暖宮散寒

    • 紫石英:溫腎暖宮,主治宮寒不孕。
    • 熟艾(醋炙):溫經止血,散寒調經,醋炙增強入血分作用。
    • 覆盆子:補腎固精,益肝養血,為助孕要藥。
    • 起石(陽起石):溫腎壯陽,針對下焦虛寒。
  2. 滋養精血、固本培元

    • 熟地黃:補血滋陰,填精益髓。
    • 阿膠(炒):補血止血,潤養衝任。
    • 柏子仁:養心安神,潤燥通經,間接調節氣血。
  3. 固澀收斂、調經止血

    • 海螵蛸:固精止帶,收斂止血。
    • 煅牡蠣:澀精止帶,潛陽固脫。
    • 包金土(伏龍肝):溫中止血,穩定經血。
  4. 活血通經、調理衝任

    • 卷柏:活血通經,兼具止血雙向作用。
    • 磁石(煅):潛陽安神,助氣血下行胞宮。
  5. 賦形與輔助

    • 糯米粥為丸:甘溫健脾,緩和藥性,助藥力吸收。

(二)治療原理推導

  1. 溫養胞宮:紫石英、熟艾、陽起石等溫腎暖宮,改善宮寒環境,利於胚胎着床。
  2. 調補氣血:熟地黃、阿膠補血,覆盆子、柏子仁益精,解決精血不足之不孕。
  3. 固澀衝任:牡蠣、海螵蛸收斂帶下,穩定月經週期;卷柏活血止血,調節經量。
  4. 潛陽安神:磁石、柏子仁調節心神,間接改善因情志不遂所致之不孕。

三、整體方義

此方以「溫補為主,固澀為輔」,通過暖宮散寒、補血填精、固澀衝任的三重作用,創造適宜受孕的體內環境。尤其適用於腎陽不足、血虛宮寒、衝任不固之證,體現中醫「種子先調經」的核心理念。

傳統服藥法


紫石英半兩,海螵蛸半兩,熟艾(醋炙)1兩,卷柏1兩,覆盆子4兩,阿膠(炒)1兩,包金土1兩,柏子仁2兩2錢,起石半兩,熟地黃1兩半,牡蠣2兩(煅),磁石2兩(煅)。
上為細末,以糯米粥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40丸,食前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扶血丸是一味補血、益精、助陽、固精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婦人無子。孕婦、哺乳期婦女、月經期間婦女、陰虛火旺者、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相關疾病


女性不孕症

相同名稱方劑


扶血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三六引《仁存方》。 組成:紫石英半兩,海螵蛸半兩,熟艾(醋炙)1兩,卷柏1兩,覆盆子4兩,阿膠(炒)1兩,包金土1兩,柏子仁2兩2錢,陽起石半兩,熟地黃1兩半,牡蠣2兩(煅),磁石2兩(煅)。 主治:婦人無子。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