蚱蟬散

蚱蟬散

ZHA CH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寒 (0.54)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肝經 23%
肺經 20%
脾經 15%
胃經 9%
心包經 2%
大腸經 2%
心經
肝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蚱蟬散中包含蚱蟬,主要是因為蚱蟬具有以下藥性:

  • 清熱解毒: 蚱蟬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瘡瘍等。
  • 退翳明目: 蚱蟬還具有退翳明目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目赤腫痛、翳障等眼疾。

因此,蚱蟬散中加入蚱蟬,可以發揮其清熱解毒、退翳明目的作用,用於治療相關病症。

蚱蟬散中加入茯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安神定志,寧心安神: 茯神味甘、性平,入心、脾經,具有安神定志,寧心安神之效。蚱蟬散主治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茯神可助其安撫心神,緩解焦慮不安,改善睡眠質量。
  2. 健脾益氣,增強體質: 茯神亦具有健脾益氣之效,可增強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提高機體免疫力。蚱蟬散中加入茯神,可增強藥效,提升整體療效,改善患者體質,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蚱蟬散中包含龍齒,主要是因為龍齒具有清熱瀉火、鎮驚安神之效。

龍齒,即為龍骨,為動物化石,性寒、味甘鹹,入心、肝經。其性寒能清熱瀉火,而其鹹味可鎮驚安神,用於治療熱病神昏、驚癇抽搐、心煩不寐等症狀。

蚱蟬散主治小兒熱病,神昏譫語,驚癇抽搐,此方以龍齒清熱瀉火,鎮驚安神,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治療小兒熱病引起的各種症狀。

蚱蟬散中包含麥門冬,主要源於其清熱潤肺、養陰生津的功效,與方劑整體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相輔相成。

蚱蟬散常用於治療外感熱病、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而麥門冬能夠滋養肺陰,緩解肺熱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同時亦可清熱生津,緩解咽喉腫痛。因此,麥門冬的加入,不僅加強了方劑的清熱解毒作用,更能滋陰潤肺,使藥效更為全面。

蚱蟬散中加入人參,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1. 扶正固本: 蚱蟬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風,而驚風多因正氣不足,外邪入侵所致。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等功效,可扶正固本,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抗外邪入侵,緩解驚風症狀。
  2. 調和藥性: 蚱蟬散中其他藥物多偏寒涼,如蟬蛻、僵蠶等,人參的溫性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防止寒涼藥物損傷脾胃的作用,使藥效更溫和,更易於小兒服用。

蚱蟬散中加入鈎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鎮驚安神: 鈎藤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清熱解毒的功效。蚱蟬散主治小兒驚癇、抽搐、發熱等症,鈎藤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起到鎮驚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緩解小兒驚癇的症狀。

2. 疏肝解鬱: 鈎藤亦可疏肝解鬱,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心煩、失眠等症狀。蚱蟬散中加入鈎藤,有助於解除小兒驚癇的病因,提高療效。

蚱蟬散中加入牛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牛黃味苦、甘,性涼,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的功效。蚱蟬散主要用於治療熱病神昏、口舌生瘡等症,牛黃可以清熱解毒,輔助主藥達到更好的療效。
  2. 開竅醒神:牛黃對於熱病神昏、昏迷不醒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蚱蟬散中加入牛黃,可以起到開竅醒神,使患者神志清醒的作用。

綜上所述,蚱蟬散中加入牛黃,既可以清熱解毒,又可以開竅醒神,有助於提高療效。

蚱蟬散中加入蛇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痙: 蛇蛻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通經活絡的功效,可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治療小兒驚癇、抽搐等症狀。
  2. 活血化瘀: 蛇蛻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組織修復,有助於治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疾病。

蛇蛻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能夠發揮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蚱蟬散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肺化痰:杏仁味苦甘,性微溫,入肺經,具有降氣止咳、潤肺化痰之效。蚱蟬散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杏仁可與藥方中的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清肺化痰之效,使痰液易於咳出。
  2. 宣肺利氣:杏仁亦可宣肺利氣,通暢氣道,有助於改善呼吸道阻塞,緩解咳嗽症狀。蚱蟬散中,杏仁的加入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宣肺利氣之效,從而達到更有效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蚱蟬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蚱蟬散主治「小兒風熱驚悸」,即小兒因風熱之邪侵擾,導致心神不寧、抽搐驚悸之證。此證多見於小兒體質稚嫩、肝風易動者,臨床表現可能包括:煩躁不安、夜啼驚叫、手足抽動、目睛上視,或伴有發熱、舌紅等熱象。

組成分析及治療原理

1. 主藥分析

  • 蚱蟬(半兩,去翅足,微炒):
    蟬類自古用於鎮驚安神,《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小兒驚癇夜啼」,能平息風熱,安定肝風,尤其適用於小兒肝風內動之驚悸。

  • 鈎藤(3分):
    平肝息風、清熱定驚,善治小兒驚癇抽搐,與蚱蟬共為主藥,協同平息風熱驚動。

  • 牛黃(2錢,細研):
    清心豁痰、開竅鎮驚,針對熱擾心神所致的煩躁驚悸,並能助化痰熱。

2. 輔佐配伍

  • 人參(3分,去蘆頭)、茯神(半兩):
    益氣安神,固護小兒正氣,茯神尤擅寧心定志,防風熱耗傷氣陰。

  • 龍齒(3分,細研):
    重鎮安神,潛降浮陽,助平息肝風內動。

  • 麥門冬(半兩,去心,焙):
    滋陰清心,潤燥除煩,針對風熱傷津所致的心神不寧。

  • 蛇蛻皮(5寸,燒灰):
    祛風定驚,解毒止痙,古方多用於小兒驚風,取其「以皮走皮」之意,引藥外達。

  • 杏仁(2分,麩炒微黃):
    潤肺降氣,兼能通絡,防痰熱壅阻氣機。

3. 組方邏輯

全方以「清熱息風、鎮驚安神」為核心:

  • 清熱:牛黃、麥門冬清心熱;蚱蟬、鈎藤散肝經風熱。
  • 息風:鈎藤、蚱蟬平肝;蛇蛻皮祛風解痙。
  • 鎮驚:龍齒、茯神重鎮安神;人參扶正防驚風傷元。
  • 標本兼顧:既祛外風熱邪,又內安心神,佐以益氣滋陰,調和稚陰稚陽之體。

總結

蚱蟬散針對小兒「風熱驚悸」的病機,透過蟲類藥與植物藥的協同,達到清熱、鎮驚、息風之效。其組方特色在於平衡攻邪(清熱息風)與扶正(益氣安神),符合小兒「易虛易實」的生理特點,體現中醫「驚風需調氣血」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蚱蟬半兩(去翅足,微炒),茯神半兩,龍齒3分(細研),麥門冬半兩(去心,焙),人參3分(去蘆頭),鈎藤3分,牛黃2錢(細研),蛇蛻皮5寸(燒灰),杏仁2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為細散,入研了藥,都研令勻。
每服半錢,以新汲水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蚱蟬散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相關疾病


癲癇妄想狀態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蚱蟬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五。 組成:蚱蟬1分(微炒),乾蠍7枚(生用),牛黃1分(細研),雄黃1分(細研)。 主治:小兒天釣,眼目搐上,筋脈急。

蚱蟬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三。 組成:蚱蟬半兩(去翅足,微炒),茯神半兩,龍齒3分(細研),麥門冬半兩(去心,焙),人參3分(去蘆頭),鉤藤3分,牛黃2錢(細研),蛇蛻皮5寸(燒灰),杏仁2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小兒風熱驚悸。

蚱蟬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五。 組成:蚱蟬3分(微炒),黃芩半兩,赤芍藥3分,細辛半兩,鉤藤半兩,蛇蛻皮5寸(炙令黃色),黃耆半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牛黃1分(細研),麝香1分(細研),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主治:小兒初生百日內發癇。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