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平肝清腦湯中加入羚羊角,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平肝熄風之功效。
羚羊角性寒,味鹹,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瀉肝火,清心熱,對肝火上炎、頭昏目眩、煩躁不安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此外,羚羊角亦有平肝熄風之功,可鎮肝熄風,止痙攣,對於肝陽上亢、風熱內動、眩暈抽搐等病症具有緩解作用。
因此,平肝清腦湯中加入羚羊角,旨在清熱解毒,平肝熄風,以達到治療肝火上炎、頭昏目眩、煩躁不安等病症的效果。
平肝清腦湯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平肝熄風: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之效。其能鎮靜神經,緩解肝風內動,對於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較好療效。
- 通絡止痛: 天麻能通經活絡,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舒緩頭部血管痙攣,減輕頭部疼痛。同時,其亦能改善腦部供血不足,促進神經修復,有助於恢復正常腦功能。
平肝清腦湯中加入鈎藤,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平肝熄風: 鈎藤味甘、微苦,性平,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之效。對於肝陽上亢、風火上炎引起的頭暈目眩、頭痛、耳鳴、失眠等症狀,鈎藤能有效平息肝火,緩解症狀。
- 清熱解毒: 鈎藤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對於因肝火上炎或外感風熱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鈎藤能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緩解炎症反應。
平肝清腦湯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基於其 平肝熄風、清熱解毒 的功效。
白蒺藜性平味辛,入肝經,能 疏肝解鬱、平肝熄風,對於肝風內動、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同時,白蒺藜亦具 清熱解毒 之效,可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對於因熱毒上擾所致的頭痛、目赤腫痛等症狀也具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在平肝清腦湯中加入白蒺藜,可發揮其 疏肝解鬱、平肝熄風、清熱解毒 的作用,有效改善肝風內動、頭暈目眩、頭痛等症狀。
平肝清腦湯中加入桑葉,主要是因其具有 疏散風熱、清肝明目 的功效。
桑葉味甘、苦,性寒,入肺、肝經。其性寒涼,能清熱解表,散風熱,適用於風熱上擾,頭昏目眩,以及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等症狀。
此外,桑葉亦有清肝明目的作用,能改善視力模糊、眼乾澀等眼部不適。因此,在平肝清腦湯中加入桑葉,有助於清熱平肝,改善頭昏目眩等腦部症狀,同時亦能改善視力,達到清肝明目之效。
「平肝清腦湯」中包含「天竹黃」,主要基於其具有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功效。
天竹黃性寒,味苦,入肝經,能清熱瀉火,尤其對肝火上炎所致的頭昏腦脹、目赤耳鳴、口苦咽乾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同時,其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可緩解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失眠、心悸等症狀。
因此,天竹黃在「平肝清腦湯」中,與其他藥材相配合,共同發揮清熱平肝、熄風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肝陽上亢、肝火上炎所致的頭部疾病的目的。
平肝清腦湯中加入竹瀝,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清熱除煩: 竹瀝性寒,味甘,入心、肺經,能清心熱,除煩躁,有助於緩解肝火上炎引起的頭昏腦脹、心煩失眠等症狀。
- 利尿通淋: 竹瀝具有利尿通淋的功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有助於消除因肝火上炎引發的尿赤澀痛等症狀。
因此,平肝清腦湯中加入竹瀝,能有效地清熱除煩、利尿通淋,達到平肝清腦之效。
平肝清腦湯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涼血,化瘀止痛:赤芍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肝火上炎、熱毒熾盛引起的頭暈目眩、頭痛、耳鳴、失眠等症狀,赤芍能清熱解毒,涼血止痛,起到平肝清腦的作用。
-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赤芍還能疏肝解鬱,調和氣血,對於肝氣鬱結、氣血不通所致的胸脅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也能起到緩解作用。因此,在平肝清腦湯中加入赤芍,有助於綜合調理肝臟功能,達到平肝清腦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平肝清腦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產後發痙」**,症見新產婦突發抽搐、神志昏蒙、口眼抽動、牙關緊閉、雙手握拳等。其病機關鍵在於:
- 肝風內動:產後氣血驟虛,陰血不足,肝失濡養,風陽上擾,引動筋脈拘急。
- 痰濁蒙竅:產後元氣虧虛,運化失職,痰濕內生,上蒙清竅,故見神昏、舌苔膩。
- 經脈失濡:血虛風燥,筋脈失養,故抽搐緊閉,脈象弦滑或細緊,反映風痰夾雜之候。
此證屬**「肝風挾痰」**為患,病位在肝與腦竅,治當平肝熄風為主,佐以化痰開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解析
羚角粉(沖服)
- 性寒味鹹,專入肝經,為涼肝熄風要藥,直折亢盛之肝陽,針對風動抽搐之急症。
明天麻、嫩鈎藤
- 天麻「定風草」之稱,平肝潛陽,善治內風;鈎藤清熱平肝,熄風止痙,二藥協同抑制肝風上擾。
白蒺藜、冬桑葉
- 白蒺藜疏肝鬱、散風熱;桑葉輕清上行,清瀉肝肺之熱,兼涼血明目,助降上亢之陽。
天竺黃、鮮竹瀝(沖服)
- 天竺黃清熱化痰、涼心定驚;鮮竹瀝甘寒滑利,滌痰開竅,針對痰熱蒙蔽神昏。
京赤芍
- 活血涼血,疏通經脈,防風痰阻絡致瘀,兼柔肝緩急,助解筋脈拘攣。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層次
- 君藥:羚角粉、天麻 → 直奔熄風定痙。
- 臣藥:鈎藤、蒺藜、桑葉 → 助君藥平肝清熱,舒展筋脈。
- 佐藥:天竺黃、竹瀝 → 化痰開竅,治療神昏痰膩。
- 使藥:赤芍 → 活血引經,調和肝血。
全方以**「清肝瀉火、化痰熄風」**為核心,標本兼顧:
- 治標:急熄肝風、化痰開閉,緩解抽搐神昏。
- 治本:清肝養血,痰消風止後,陰血自復。
(三)中醫理論依據
-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內經》):產後血虛,肝陽化風,方中藥物多歸肝經,直達病所。
- 「痰隨風動」:風痰上攻,故需風痰並治,方中熄風藥與化痰藥並用,契合病機。
此方結構嚴謹,針對「肝風挾痰」之證,體現中醫「急則治標」與「臟腑辨證」的結合運用。
傳統服藥法
羚角粉2.4克(沖服),明天麻3克,嫩鈎藤12克,白蒺藜12克,冬桑葉9克,天竺黃4.5克,鮮竹瀝1小杯(沖服),京赤芍6克。
平肝熄風,清腦開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平肝清腦湯, 出處:《中醫臨證撮要》。 組成:羚角粉2.4g(衝服),明天麻3g,嫩鉤藤12g,白蒺藜12g,冬桑葉9g,天竺黃4.5g,鮮竹瀝1小杯(衝服),京赤芍6g。 主治:平肝熄風,清腦開竅。主治:産後發痙,新産之後,陡然抽風,神志不清,口眼抽動,牙關緊閉,兩手緊握,舌苔薄膩或厚膩,脈細緊,或弦或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