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腸丸

釣腸丸

DIAO CH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4.29)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5%
腎經 24%
肝經 20%
脾經 12%
肺經 6%
胃經 5%
心經 5%
大腸經
腎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釣腸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回縮腸道:附子性熱,具有溫陽散寒之效,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有助於改善因寒邪侵襲導致的腸道蠕動過快、腹瀉等症狀。同時,附子能溫陽固表,收斂腸氣,有助於回縮腸道,減輕腹瀉。
  2. 配合藥性,增強功效:釣腸丸主要用於治療寒溼下痢、泄瀉不止等症,附子的溫陽散寒之性,配合其他藥材的止瀉、收澀等功效,能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釣腸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腸燥便祕等症狀。在其組成中包含硫磺,主要是因為硫磺具有獨特的藥理性質。硫磺性溫,味辛,具有散熱解毒的功效,能夠促進腸道的蠕動,從而改善便祕的情況。

此外,硫磺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一種可以化痰、通腑的藥物,能夠幫助調理腸道功能。釣腸丸中的其他成分通常也具備潤腸通便的作用,搭配硫磺能相輔相成,增強整體療效。

硫磺的解毒作用對於腸道內的有害物質清除也有一定的輔助效果,幫助維持腸道的健康。因此,硫磺在釣腸丸中的作用不僅限於便祕的改善,還包括對腸道整體健康的促進。整體而言,釣腸丸的組成精妙,通過這些成分的協同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釣腸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成分中包含雞冠花,這主要源於其獨特的藥理特性。雞冠花,又稱為“雞冠”,在中醫中被廣泛應用,主要用於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以及消腫止痛的作用。

雞冠花富含多種活性成分,如黃酮類和有機酸,這些成分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助於治療腸道疾病。釣腸丸的主要功能是調理腸道,助消化及緩解便祕等,雞冠花的加入有助於增強其療效,特別是在肝鬱或腸道淤積的狀況下,能有效消除腸道不適,促進新陳代謝。

此外,雞冠花還具有抗氧化的效果,有助於減少腸道炎症,保持腸道健康。因此,在釣腸丸的組成中添加雞冠花,能提高方劑的整體療效,使其在調理腸道功能方面更具優勢。

釣腸丸中使用皁刺,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通便泄熱: 皁刺味苦性寒,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釣腸丸主治腸道熱結,積滯不通,因此加入皁刺以清熱解毒,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積滯。
  2. 殺蟲止癢: 皁刺還具有殺蟲止癢的作用。在治療腸道寄生蟲病時,皁刺可以幫助殺滅寄生蟲,緩解瘙癢等症狀。

綜上,皁刺在釣腸丸中發揮着清熱通便、殺蟲止癢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釣腸丸中加入刺蝟皮,是基於其疏風解表、燥濕止癢的功效。刺蝟皮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驅風散寒、止癢止痛的作用。在釣腸丸中,刺蝟皮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腸胃不適,如腹痛、腹瀉、腹脹等症狀。

此外,刺蝟皮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腸胃血液循環,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廢物,緩解腸道炎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釣腸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本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腸風,瀉血不止,疼痛」。所謂「腸風」,乃中醫對便血、痔漏等下部出血病症之泛稱,多因風邪熱毒侵襲腸絡,或濕熱下注、氣虛不攝所致。其症見大便下血、血色鮮紅或暗紫,伴肛門灼痛、腫脹,甚則脫肛難收。此方以「釣腸」為名,喻其收斂固脫、直達病所之力,旨在止血定痛、祛風除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溫陽固脫,止血生肌

    • 附子(炮):大辛大熱,溫補脾腎之陽,助氣化以攝血,且炮製後毒性減而守性增,可固護腸絡。
    • 石硫黃:內服溫陽散寒,外用殺蟲止癢;此處取其「暖臟腑、壯命門」之功,助附子振奮陽氣以統血。
  2. 祛風除濕,解毒消腫

    • 雞冠花(炒):專治赤白下痢、崩漏帶下,炒後澀性增強,可收斂腸風下血。
    • 鯪鯉甲(穿山甲炒):性善走竄,通經透絡,炒後兼可止血,針對痔漏腫痛能化瘀通滯。
    • 皂角刺(炒):辛散溫通,攻毒排膿,炒製緩其峻烈之性,助消腸道濕熱瘀結。
  3. 澀腸斂瘡,專病專藥

    • 蝟皮(燒灰):主五痔陰蝕,《本草綱目》謂其「燒灰服,治腸風瀉血」,炭用大增收澀止血之效,直折出血之勢。

配伍特點
全方以「溫澀並行、標本兼顧」為要:

  • **溫陽藥(附子、硫黃)**為本,振奮氣機以復統攝之職;
  • **炭藥(蝟皮灰)與收澀藥(雞冠花)**急則治標,速止瀉血;
  • **通絡藥(穿山甲、皂角刺)**佐於溫澀之中,使血止而不留瘀,契合「腸風」久病入絡之病機。
  • 槐花湯送服尤具巧思,槐花清熱涼血,兼制方中溫藥之燥,引藥直趨下焦。

推論功效延伸
除古籍明載之腸風瀉血,此方對「虛寒型痔瘡出血」或「慢性痢疾見陽氣虛弱者」亦可能有潛在療效。蓋其組方邏輯不僅著眼止血,更透過溫通之力改善腸道氣血壅滯,體現「寒者熱之」「澀可固脫」之治則。

傳統服藥法


附子1個(炮裂,去皮臍),石硫黃(研)1兩,雞冠花(炒)1兩,鯪鯉甲(炒)1兩,皂角刺1兩(炒),蝟皮2個(燒灰)。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槐花湯送下,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溫熱的性質,陰虛火旺者慎用。
  2. 本方含有硫磺,有毒,不宜過量服用。
  3.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脫肛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釣腸丸, 出處:《醫統》卷七十四引《集成》。 組成:白朮、黃連、甘草、白芍藥、桔梗、人參、白茯苓各等分。 主治:脫肛。

釣腸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組成:附子1個(炮裂,去皮臍),石硫黃(研)1兩,雞冠花(炒)1兩,鲮鯉甲(炒)1兩,皂角刺1兩(炒),猬皮2個(燒灰)。 主治:腸風,瀉血不止,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