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耆豆湯
QI DO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二引《集驗》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偏熱 (1.20)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腎經 22%
心經 22%
三焦經 11%
大腸經 11%
肺經 11%
脾經
腎經
心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耆豆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健脾: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耆豆湯常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疾病,黃耆能補益脾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身體更好地吸收營養,改善氣血不足的狀況。
- 增強藥效: 黃耆能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例如黃豆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與黃耆搭配使用,可以更好地發揮其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黃耆在耆豆湯中起到補氣健脾、增強藥效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耆豆湯中加入黑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益氣: 黑豆味甘性平,入腎經,具有補腎益氣、活血利水之效。與黃耆同用,可增強補氣固表之效,相輔相成,有助於改善腎虛、氣虛等症狀。
2. 促進代謝: 黑豆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能促進新陳代謝,有助於改善身體機能,提高抵抗力。與黃耆搭配,可增強補氣固表之效,同時改善體質,提高免疫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耆豆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古代文獻記載:耆豆湯主治「諸汗」,即泛指各類異常汗證,包括自汗(白日不因活動而汗出)、盜汗(夜間睡中汗出)、虛汗(氣虛不固之汗)等。此方藥簡力專,以補益固表為核心,符合中醫「虛則補之」「散者收之」的治則。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藥材性味與功效
- 黃耆(黃芪):
- 性甘微溫,歸脾、肺經,為「補氣諸藥之長」。
- 補氣固表:益衛氣以實腠理(強化肌表防禦力),直接針對氣虛不攝之汗出。
- 升陽舉陷:改善中焦氣弱,間接助肺氣宣發,調節津液輸布。
- 黑豆:
- 性甘平,歸脾、腎經,古籍載其「活血利水,養血祛風」。
- 補腎益陰:腎陰足則能涵斂虛火,緩解陰虛盜汗。
- 健脾利濕:輔助黃耆運化水濕,防汗液過泄成濕。
2. 配伍邏輯
- 氣陰雙補:
- 黃耆偏補氣陽,黑豆偏養陰血,二者合用兼顧氣虛與陰虛所致汗證。氣充則表固,陰足則內守。
- 動靜相濟:
- 黃耆主動而升發(補氣向外固表),黑豆主靜而沉降(滋養向內斂汗),一升一降,調和營衛。
- 臟腑同調:
- 黃耆主入脾肺,黑豆主入脾腎,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肺主皮毛,腎主五液,三臟協同以控汗液。
3. 推論作用機轉
- 調節腠理開闔:
- 黃耆增強衛外功能,收縮毛孔;黑豆滋養營陰,穩定汗液生成。
- 改善代謝失衡:
- 氣虛汗多者常伴能量代謝紊亂,黃耆提升細胞攝氧,黑豆含蛋白質及微量元素,輔助修復。
- 神經調節:
- 黑豆所含大豆異黃酮可能影響自律神經,減少異常發汗信號。
臨床應用舉隅
- 氣虛自汗:勞累後汗出加劇,伴乏力,單用黃耆量倍於黑豆。
- 陰虛盜汗:夜間潮熱汗出,黑豆可稍增量,或加生地黃。
- 產後虛汗:氣血雙虧,可配伍當歸增強養血之效。
此方體現中醫「簡便廉效」特色,兩藥相須,補而不滯,適合輕中度汗證。重症需結合辨證加減。
傳統服藥法
黃耆、黑豆各等分。
煎湯飲之。半月全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耆豆湯, 出處:《仙拈集》卷二引《集驗》。 組成:黃耆、黑豆各等分。 主治:諸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