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奪命散

小奪命散

XIAO DUO M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1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肝經 25%
膽經 12%
脾經 12%
肺經 12%
大腸經 12%
心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小奪命散」方劑中包含槐花,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清熱涼血止血:槐花性涼,味苦,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其能清泄肝火,涼血止血,對於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便血等,有一定的療效。
  2. 散瘀止痛:槐花除了清熱涼血止血外,亦有散瘀止痛的作用,可用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

因此,在「小奪命散」中加入槐花,可起到清熱涼血止血、散瘀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疾病。

「小奪命散」方劑中使用「地丁」,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的功效。地丁,又名紫花地丁,性寒,味苦,歸心、肺經。其藥性擅長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均有較好的療效。

在「小奪命散」中,地丁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其寒涼的藥性,可以有效控制熱毒的蔓延,同時也能促進瘡瘍的消散,對於某些熱毒引起的疾病具有顯著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小奪命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籍,主治「腦疽、疔瘡惡毒、無名腫毒」,屬中醫外科範疇,針對熱毒壅盛、氣血瘀滯所致之瘡瘍腫毒。腦疽為發於後頸之癰疽,疔瘡多因火毒熾盛,無名腫毒則泛指突發性紅腫熱痛之症。方名「奪命」,喻其力峻效速,可急救危重癰瘍。

組成與藥理邏輯推論

  1. 千頭子(掃帚子)

    • 性味苦寒,傳統用於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本草綱目》載其能「通關利竅,散惡瘡腫毒」,推測其可清解血分熱毒,疏通局部氣血壅滯。
  2. 槐花子

    • 槐花性涼味苦,涼血止血、清肝瀉火。其子或延續相似功效,《滇南本草》提及槐角(果實)能「解毒散火」,可能協助涼血解毒,抑製熱毒上炎所致腦疽。
  3. 地丁(紫花地丁或犁頭草)

    • 苦辛寒,為瘡家要藥,《本草正義》稱其「專治癰腫疔毒」。具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力,針對疔瘡癰疽可直折火毒。

配蟾酥之增效原理
蟾酥辛溫有毒,具強效解毒消腫、開竅醒神之效,《藥性論》謂其「主癰疽惡瘡」。加入後,可增強全方攻毒散結之力,尤適疔毒走黃(敗血症)之危候。其辛溫之性亦能拮抗方中寒涼藥過度凝滯,促進藥力速達病所。

全方配伍思維
此方以「清熱解毒」為主軸,結合「涼血散結」與「通竅攻毒」:

  • 清解並行:三藥均偏寒涼,協同清泄血分熱毒。
  • 標本兼顧:地丁、掃帚子直接消腫,槐花子涼血防毒邪內陷,蟾酥兼顧閉證神昏。
  • 給藥途徑:口服水煎劑使藥力由內透發,符合「癰疽內消」治法,避免毒邪擴散。

推論適用證型
適合「熱毒熾盛」實證,見患處紅腫焮痛、煩躁口渴、舌紅苔黃、脈數等。若氣血虛弱或陰疽(漫腫無頭)者,恐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千頭子(即掃帚子)、槐花子、地丁各等分。
水煎,通口溫服。加蟾酥尤妙。
小奪命丹(《良朋匯集》卷五)、奪命丹(《仙拈集》卷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痰核流注

相同名稱方劑


小奪命散, 出處:《回春》卷八。 組成:千頭子(即掃帚子)、槐花子、地丁各等分。 主治:腦疽,及疔瘡惡毒,無名腫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