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灸

附子灸

FU ZI JIU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0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60.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3%
脾經 33%
心經 33%
腎經
脾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灸方劑中包含附子,是因其具有強烈的回陽救逆之效。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塊根,性溫燥,味辛甘,歸心、腎、脾經。其主要功效為回陽救逆、溫腎壯陽、散寒止痛,對於陽氣虛衰、寒凝血瘀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附子在附子灸方劑中,可溫補陽氣、散寒止痛,並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冰冷等症狀,對於寒性體質者尤為適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附子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要應用於外科癰疽、久瘡不癒之證,其主治特點如下:

  1. 癰疽久漏:指瘡瘍潰後久不癒合,形成竇道或瘺管。
  2. 瘡口冷、膿水不絕:瘡面局部溫度低下,膿液清稀且持續外滲,此屬「陰證瘡瘍」,多因陽氣虛衰,不能溫煦腐肉、生肌斂口。
  3. 內無惡肉:提示瘡面未見明顯壞死組織,但氣血運行不暢,生機匱乏。

傳統認為,此證病機關鍵在於「陽虛寒凝」,需以溫陽通絡、散寒透毒為治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僅用單味附子,然其用法特殊(灸法與外敷結合),推測其功效原理如下:

  1. 附子之性味功用

    • 附子大辛大熱,為「回陽救逆第一品」,傳統內服能補火助陽、散寒止痛。
    • 外用時,其辛熱之性可穿透皮膚,直達病所,溫通經絡、驅散陰寒之邪,改善局部氣血瘀滯。
  2. 灸法之協同作用

    • 灸熱引藥:以艾火灸烤附子,使熱力與藥性雙重滲透,增強溫陽效力。
    • 「三度」操作:反覆唾濕重灸,保持局部濕潤(防灼傷),並使附子熱力層層內傳,達到「熱氣徹內」之效,破除深部寒凝。
    • 唾液化導:唾液在中醫理論中屬「津液」,可能具潤滑、引藥透入之效,輔助附子與瘡面接觸。
  3. 針對陰證瘡瘍之機理

    • 陽氣虛則瘡冷膿稀,附子灸能振奮局部陽氣,促進氣血運行,化膿生肌。
    • 寒凝散則瘡口得溫,膿水自止,新血得生而瘡癒。

總結:此方以附子外治結合灸法,通過「溫陽透絡」之力,改善瘡瘍局部寒濕環境,契合「寒者熱之」的治療原則,尤其適用於陽虛陰寒型瘡瘍。其巧妙處在於藥灸並用,使熱力與藥性深達病所,體現中醫外治法「從外治內」之思路。

傳統服藥法


附子。
削令如棋子,安腫上,以唾貼之,乃灸之,令附子欲焦。復唾濕之,乃重灸之,如是3度,令附子熱氣徹內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灸, 出處:《千金》卷二十二。 組成:附子。 主治:癰疽久漏,瘡口冷,膿水不絕,內無惡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