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煮散

附子煮散

FU ZI ZH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1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10.25)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9%
脾經 19%
心經 19%
大腸經 14%
胃經 14%
肺經 14%
腎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煮散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陽散寒: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此方多用於陽氣虛衰、寒邪內襲所致的疾病,如陽虛水腫、心陽不足、脾陽不振等。附子溫陽散寒,可振奮陽氣,驅除寒邪,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二、回陽救逆:附子具有強心作用,能增強心臟收縮力,改善心臟功能,對於心陽不足、心力衰竭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此外,附子還能回陽救逆,用於亡陽欲脫、脈微欲絕等危重症。

附子煮散中,加入訶子,主要考量其收斂止瀉、固澀止汗之效,與附子的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作用相輔相成。

  1. 收斂止瀉: 附子溫陽化氣,可導致脾胃虛寒,易致泄瀉。訶子味酸澀,能收斂腸道,止瀉止痢,協調附子的溫陽作用,避免溫陽過度而傷陰。
  2. 固澀止汗: 附子回陽救逆,但同時可能伴隨汗出不止。訶子收斂固澀,能止汗止洩,防止陽氣外洩,增強附子回陽救逆之效。

總而言之,訶子加入附子煮散,旨在收斂固澀,防止溫陽化氣導致的腹瀉和汗出,使藥效更加穏固和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附子煮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噦逆不止」,即現代所稱之呃逆、打嗝不止之症。古代醫家認為,噦逆多由胃氣上逆、中焦虛寒或氣機不暢所致,此方以溫陽散寒、降逆止呃為主要治療方向。

組成與邏輯推理

藥物組成

  1. 附子(炮製後使用)

    • 性味:辛、甘,大熱,有毒。
    • 歸經:歸心、腎、脾經。
    • 功效: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
    • 在此方中,附子經蛤粉炒製後降低毒性,並增強溫陽散寒之效,針對中焦虛寒、陽氣不足所致之噦逆。
  2. 訶黎勒(訶子)

    • 性味:苦、酸、澀,平。
    • 歸經:歸肺、大腸經。
    • 功效:澀腸止瀉、降氣利咽、收斂固澀。
    • 此藥在此方中主要發揮降氣止逆之效,與附子配合,一溫一降,共調氣機。

治療原理與推測功效

  1. 溫陽散寒,降逆止噦
    • 附子大熱之性,能溫補中下焦陽氣,散寒邪以治本;訶子降氣收斂,助胃氣下行以降逆治標。二者合用,標本兼顧。
  2. 調理氣機,緩解痙攣
    • 噦逆多與橫膈痙攣或胃氣上衝有關,附子溫通經脈,訶子緩解平滑肌攣急,可能有助於緩解呃逆症狀。
  3. 製方特點
    • 此方簡潔,僅兩味藥,但體現「溫降並行」之法。
    • 炮製方法(蛤粉炒附子)減毒增效,強調藥物安全性與療效平衡。

綜論

附子煮散以溫陽降氣為核心,針對寒性呃逆或陽虛氣逆之證。其組成邏輯嚴謹,注重藥性配合,體現古代方劑「簡而效專」的特點。

傳統服藥法


附子1枚(重1兩者),訶黎勒37枚。
用蛤粉炒,令附子裂,去皮臍尖,訶黎勒去核,為細散。
同每服2錢匕,水1盞,煎至8分,和滓溫服。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附香煮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煮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七。 組成:附子1枚(重1兩者),訶黎勒3-7枚。 主治:噦逆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