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塗腳方

附子塗腳方

FU ZI TU JIAO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0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60.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3%
脾經 33%
心經 33%
腎經
脾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塗腳方」中使用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味辛,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塗抹於腳部,可溫暖足部,驅散寒邪,適用於寒性體質、手腳冰冷、畏寒怕冷等症狀。
  2. 通絡止痛: 附子亦能通經活絡,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腳部麻木、疼痛等症狀。對於寒邪阻滯經絡所致的腳痛,附子可起到溫經通絡、止痛的效果。

因此,附子在「附子塗腳方」中扮演着溫陽散寒、通絡止痛的重要角色,是該方劑的核心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口瘡:古代醫家認為口瘡多與虛火、陽氣上浮或下焦虛寒有關。此方以附子塗抹腳心(湧泉穴),旨在引火歸元,將上浮之虛熱向下導引,從而緩解口腔熱毒或虛火引起的潰瘍。湧泉穴為腎經起始穴,附子性熱,可溫補腎陽,間接調節上熱下寒之失衡。

2.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附子(生用):
    性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具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之效。生附子藥性峻烈,外用可透過皮膚滲透,刺激穴位。其溫熱之性可能激發腎經氣血,促使上焦虛熱下行。
  • 薑汁
    性辛溫,能散寒通絡,作為媒介助附子藥性滲透,同時緩解生附子對局部的刺激性。薑汁亦有溫中作用,與附子協同加強溫通效果。

3. 配伍與外用機理

  • 引火歸元
    腎陽虛衰時,虛陽可能上浮致口瘡。附子塗腳心透過溫補下焦,促使浮火下潛,符合「病在上取之下」的治療思路。
  • 經絡傳導
    湧泉穴屬腎經,藥物刺激此穴可調節腎氣,間接影響心火(舌為心之苗),緩解口舌生瘡。
  • 局部藥效
    生附子外用可能輕度刺激皮膚,引發局部氣血流通,調整整體陰陽平衡。

4. 可能的延伸功效

此方雖主治口瘡,但從「溫腎引火」的角度推測,或可延伸應用於:

  • 虛寒性頭痛(陽氣上擾);
  • 反復發作之口腔潰瘍(下元不固);
  • 手腳冰冷兼見上熱症狀者。

總言之,此方體現「上病下治」的中醫外治理法,通過溫通下焦以調和上熱,其邏輯根植於陰陽學說與經絡理論。

傳統服藥法


附子1枚(生,為末)。
上以薑汁和勻,攤腳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塗腳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七。 組成:附子1枚(生,爲末)。 主治:口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