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金散

倍金散

BEI JI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極寒 (0.1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肝經 23%
膽經 23%
腎經 11%
胃經 9%
脾經 9%
肺經
肝經
膽經
腎經
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倍金散中包含神麴,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消積:神麴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消積、和胃止嘔的功效。倍金散中常配伍於其他藥材,如山楂、麥芽等,共同發揮消食導滯、健脾和胃的作用,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積不化、腹脹腹痛等症。
  2. 燥濕化痰:神麴能燥濕化痰,並可促進消化液分泌,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倍金散中常配伍於其他藥材,如陳皮、半夏等,共同發揮燥濕化痰、理氣止咳的作用,用於治療痰濕阻肺、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

倍金散中加入虎杖,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利濕: 虎杖性寒,味苦,入肝、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之效。倍金散多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帶下病,虎杖可有效清除濕熱,改善帶下症狀。
  2. 活血化瘀: 虎杖亦具活血化瘀之功效,有助於改善血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倍金散中其他藥材如赤芍、丹皮等也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與虎杖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倍金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倍金散主治「小兒瘡疹倒靥黑色」,即小兒麻疹、天花等發疹性疾病過程中,疹子未能順利透發或疹色轉暗黑,屬於邪毒內陷、疹出不暢之危候。此證多因熱毒壅盛、氣血瘀滯或正氣不足所致,方劑旨在透疹解毒、活血化瘀、調理脾胃。

組成分析

  1. 惡實幹(炒):即牛蒡子(炒製),性涼味辛,歸肺胃經,能疏散風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為治小兒痘疹之要藥,助邪毒外透。
  2. 神曲(炒):健脾消食、和中化滯,可調理脾胃功能,助氣血生化以托毒外出。
  3. 虎杖花:性微寒味苦,清熱解毒、活血祛瘀,針對熱毒內蘊及疹色紫黑之血瘀證。
  4. 山果子(和核):即山楂(帶核),消食化積、散瘀行滯,助神曲健脾,兼活血以改善疹毒瘀結。

煎服法輔助藥材

  • 荊芥七穗:辛溫解表,助牛蒡子疏風透疹。
  • 紫草十根:涼血活血、解毒透疹,專治痘疹紫黑,為古方治疹毒要藥。

治療原理推論

  1. 透疹解毒:牛蒡子、紫草、荊芥協同疏散風熱、涼血透疹,促使內陷之疹毒外發。
  2. 活血化瘀:虎杖、山楂、紫草活血散瘀,改善疹色紫黑之血分瘀熱。
  3. 健脾和中:神曲、山楂調理脾胃,固護後天之本,使氣血充盈以托毒透邪。

全方兼顧解表透邪、涼血解毒、健脾消滯,符合小兒「臟腑嬌嫩,易虛易實」之特性,針對痘疹倒靥黑色之寒熱錯雜、毒瘀互結病機,體現「透、清、消」並用之思路。

傳統服藥法


惡實幹(炒)2兩,神曲(炒)半兩,虎杖花1兩,山果子(和核)1兩。
上為粗末。
每服1錢,水8分,入荊芥7穗,紫草10根,煎至4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倍金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四。 組成:惡實子(炒)2兩,神曲(炒)半兩,虎杖花1兩,山果子(和核)1兩。 主治:小兒瘡疹倒靨黑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