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杖湯

虎杖湯

HU ZHANG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6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肝經 28%
膽經 28%
腎經 14%
肺經
肝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虎杖湯以「虎杖」為名,其組成中自然包含虎杖,這不僅僅是藥名上的巧合,更是體現了虎杖在方劑中的核心作用。

虎杖性味苦寒,具有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它在虎杖湯中,擔當著主藥的角色,針對濕熱蘊結、氣血瘀阻所致的各種病症,起到關鍵的治療作用。

虎杖的加入,如同方劑的靈魂,將其他藥材的功效發揮得淋漓盡致,使虎杖湯在治療各種疾病方面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虎杖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虎杖湯主治「傷寒毒氣攻手足,虛腫疼痛甚者」,意指外感寒邪後,邪毒內侵,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手足虛浮腫脹且疼痛劇烈。此證屬寒凝氣滯、血瘀水停,病機涉及以下幾點:

  1. 毒氣攻手足:寒邪化熱或鬱久成毒,循經絡流注四肢。
  2. 虛腫:非實性水腫,而是氣血虛滯,津液輸布失常,停聚肌膚。
  3. 疼痛甚者:因寒凝血瘀,經絡不通,「不通則痛」。

此方針對寒、瘀、水互結之病機,以活血化瘀、溫通經絡、利水消腫為治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與分工

  1. 虎杖(君藥)

    • 性味苦寒,歸肝膽肺經,功能活血散瘀、清熱解毒、利濕退黃。
    • 本方取其「活血通絡、清解鬱熱」之功,針對毒氣鬱滯導致的腫痛。
  2. 牡丹皮、京三稜、芎藭、當歸(臣藥)

    • 牡丹皮:活血散瘀,清血分伏熱,助虎杖解毒消腫。
    • 京三稜(炒):破血行氣,消積止痛,針對氣滯血瘀重症。
    • 芎藭(川芎):辛溫走竄,活血行氣,為「血中氣藥」,疏通四肢經絡。
    • 當歸(炒):補血活血,調和血分,防破血藥傷正。
  3. 桂、陳橘皮、大腹皮(佐藥)

    • 桂(去粗皮):溫通經脈、散寒止痛,助氣血運行。
    • 陳橘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協調氣機升降。
    • 大腹皮:行氣寬中,利水消腫,專治濕滯肌膚之腫脹。
  4. 生薑、地黃汁、芒消(使藥)

    • 生薑:溫中和胃,兼散寒邪,助藥力達表。
    • 地黃汁:滋陰涼血,防溫燥藥物傷陰,兼緩和疼痛。
    • 芒消:軟堅瀉下,清熱散結,引毒邪從二便出。

配伍特點

  • 活血與行氣並用:虎杖、三稜、川芎破血化瘀,陳皮、大腹皮理氣行滯,符合「氣行則血行」原則。
  • 溫通與清解兼施:桂皮溫經散寒,虎杖、牡丹皮清解鬱熱,寒熱並調以治毒氣鬱滯。
  • 攻邪與護正結合:當歸補血,地黃汁滋陰,防祛瘀藥耗傷陰血。

治療原理

本方通過「活血通絡、散寒解毒、利水消腫」三重機制,改善手足腫痛:

  1. 散寒化瘀:桂、川芎、三稜溫散寒凝,破除經絡瘀血。
  2. 解毒利濕:虎杖、牡丹皮清熱解毒,大腹皮導濕下行。
  3. 調和氣血:當歸、地黃汁滋養血分,陳皮理氣,恢復氣血周流。

總結

虎杖湯以活血通絡為核心,兼顧溫陽、理氣、利水,針對傷寒後期寒毒鬱結、氣血壅滯之證。其組方體現「通」法,既祛外邪,又調內鬱,符合中醫「標本兼治」思維。

傳統服藥法


虎杖1兩1分,牡丹皮1兩1分,京三稜(炒)1兩1分,芎藭1兩半,當歸(炒)1兩半,桂(去粗皮)3分,陳橘皮3分,大腹並皮5個。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入生薑1棗大(拍碎),同煎至7分,去滓,下地黃汁1合,芒消1錢匕,更煎1-2沸,空心、日午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虎杖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 組成:虎杖(細銼)4兩。 主治:傷寒毒氣攻手足,虛腫疼痛甚者。

虎杖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一。 組成:虎杖1兩1分,牡丹皮1兩1分,京三棱(炒)1兩1分,川芎1兩半,當歸(炒)1兩半,桂(去粗皮)3分,陳橘皮3分,大腹并皮5個。 主治:室女月水不通。

虎杖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一。 組成:虎杖2兩,木通(銼)2兩,牛膝(酒浸,切,焙)2兩,茅根3兩,桃仁(去皮尖雙仁,炒)49枚,紫葛2兩半,大黃2兩半(銼,炒),芒消1兩半,牡丹(去心)1兩半。 主治:月水不通,腹中結塊,(疒丂)刺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