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防已散

漢防已散

HAN FANG Y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1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4%
脾經 14%
肝經 14%
胃經 14%
大腸經 14%
膀胱經 7%
腎經 7%
心經 7%
膽經 7%
肺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腎經
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漢防己散中加入瓜蔞,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消腫:瓜蔞性寒,味甘,入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漢防己散以祛風濕、利水消腫為主,瓜蔞的加入可增強利水消腫之力,助藥力深入病所。
  2. 清熱解毒:瓜蔞兼具清熱解毒之效。漢防己散常用於治療風濕痺痛、水腫等病症,而這些病症常伴有濕熱毒邪。瓜蔞的加入可清熱解毒,使藥效更全面,治療效果更顯著。

漢防已散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瀉火除濕: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效。漢防已散主治濕熱蘊結,症見發熱、頭痛、身重、小便不利等,黃連可清泄濕熱,並可解毒消腫,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目的。
  2. 制約藥性,協調配伍:方中其他藥物如防己、蒼朮等,性偏溫燥,容易耗傷陰津。黃連的寒涼之性可制約溫燥之性,避免藥性過烈,使藥物配伍更為協調,提高療效,並減少副作用。

漢防已散中包含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防己善於祛風濕、利水消腫:

漢防已散主治風濕痺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而防己正是治療此類病證的常用藥物。其性寒,味苦,入膀胱、腎經,具有祛風濕、利水消腫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秦艽、羌活等共同作用,可有效緩解病症。

二、防己能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

漢防已散中的其他藥物,如黃芪、白朮等具有補氣固表、健脾利濕的作用。防己與這些藥物配合使用,可達到祛風濕、利水消腫而不傷正氣的效果,使治療更加全面、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漢防已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消渴症(類似現代糖尿病或津液代謝異常),其症狀包括:

  1. 消渴煩飲:飲水過多卻無法解渴(「不知厭足」),反映體內燥熱灼傷津液,需清熱生津。
  2. 肌膚羸瘦:長期津液耗損,肌肉失養而消瘦。
  3. 虛熱轉筋:陰虛生內熱,筋肉失潤而攣急(可能與電解質失衡或津虧相關)。
  4. 小便頻數:熱迫津液下泄,加劇體內陰液耗傷。

此方針對「熱盛津傷」之病機,以清熱、止渴、固護津液為核心。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栝樓(天花粉)

    • 功效:清熱生津,潤燥止渴。
    • 作用:直接滋養肺胃之陰,緩解消渴症之口乾煩渴。
  2. 黃連

    • 功效:苦寒瀉火,清熱燥濕。
    • 作用:瀉心胃之火,治熱毒內熾,減少津液進一步耗傷。
  3. 漢防己

    • 功效:利水消腫,祛風濕。
    • 作用:調節水液代謝,防止津液停滯成濕,同時緩解「轉筋」(可能與祛濕舒筋相關)。
  4. (釒公)丹(推測為「鉛丹」或金屬礦物藥)

    • 功效:傳統用於鎮驚、斂瘡,但此處可能取其「重鎮降火」或收斂固澀之性,協助控制津液外泄(如小便數)。

配伍邏輯

  • 清熱生津(栝樓+黃連)為主,解決燥熱本源;
  • 利水固津(防己+鉛丹)為輔,調節水液分布,防止津液流失過度。
  • 醋水送服:醋味酸澀,助收斂津液(「強飲水後惡水」可能暗示通過刺激身體反應調節水飲)。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瀉火存陰」與「調節水液」雙向作用,改善消渴症「越喝越尿、越尿越渴」的惡性循環,兼顧治標(止渴)與治本(清熱)。

傳統服藥法


栝樓6分, 黃連6分, 漢防己6分, (釒公)丹6分(研)。
上為散。
每食後取酢1合,水2合,和服方寸匕,日3次。當強飲水,須臾惡水,不復飲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糖尿病頻尿身體消瘦

相同名稱方劑


漢防已散, 出處:《外台》卷十一引《肘後方》。 組成:栝樓6分,黃連6分,漢防己6分,(钅公)丹6分(研)。 主治:消渴,肌膚羸瘦,或虛熱轉筋,不能自止,小便數,消渴,飲水過多,不知厭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