螵蛸一字散

螵蛸一字散

PIAO SHAO YI Z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5.5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膀胱經 16%
心經 11%
脾經 11%
肺經 11%
胃經 11%
腎經 10%
肝經
膀胱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螵蛸一字散為中醫經典方劑之一,其組成精妙,旨在治療多種疾病。烏頭作為其重要成分,其性辛、熱,有毒,歸心、脾、腎經。烏頭內含烏頭鹼等生物鹼,具有強烈的溫通散寒、祛風除濕之效,適用於寒凝血滯、關節疼痛及各種風寒濕痹症狀。在螵蛸一字散中,烏頭與其它草藥相互協同,不僅能增強整體方劑的溫通效果,更能對抗病邪,調節人體陰陽平衡。然而,由於烏頭毒性較強,臨床應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以免引起中毒反應。通過合理配伍,螵蛸一字散中的烏頭得以安全有效利用,發揮其獨特療效。

螵蛸一字散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止咳:麻黃性溫,具有宣肺解表、散寒止咳的功效。螵蛸一字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咳嗽,麻黃可宣肺散寒,使肺氣通暢,並可驅散風寒,止咳化痰。
  2. 發散風寒:麻黃為發散風寒的常用藥,可將體內的風寒之邪發散出去,達到治療風寒咳嗽的目的。螵蛸一字散中麻黃的加入,有助於解除風寒導致的咳嗽、鼻塞等症狀。

總而言之,麻黃在螵蛸一字散中起到宣肺止咳、發散風寒的功效,是治療風寒咳嗽的重要藥物。

螵蛸一字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雄黃。雄黃是一種含有砷的礦物藥材,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毒性,但同時也具備某些藥理效用。其主要功效是解毒、燥濕、祛痰,並對於某些感染性疾病或癰腫等症狀有輔助療效。

在螵蛸一字散中,雄黃的加入主要是基於其強效的解毒作用,特別是在處理因濕熱或火毒引起的症狀時。螵蛸一字散的主要成分螵蛸(即烏龜背殼)本身對於潤肺、化痰亦有好處,雄黃的參與可以進一步增強方劑的療效,幫助清熱解毒,改善病情。

然而,由於雄黃具有一定的毒性,其使用需謹慎,通常不宜長期或過量服用。在處方時,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合理搭配,並在適當的劑量上使用,以確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療效果。

螵蛸一字散中包含白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1. 祛風止痙:白附子性溫,具有祛風止痙之效,可有效治療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痙攣抽搐等症狀。螵蛸一字散主治小兒驚風,而白附子能溫經散寒、祛風止痙,與螵蛸、天麻等藥物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2. 化痰止咳:白附子亦有化痰止咳的作用,可緩解因痰濁阻滯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螵蛸一字散中包含其他化痰止咳藥物,如螵蛸、天麻等,白附子加入其中,可加強化痰止咳效果。

螵蛸一字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螵蛸一字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風、抽搐等症狀,而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痙止痛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風寒邪氣入侵所致的驚厥症狀。
  2. 配合螵蛸:螵蛸性味甘鹹,具有平肝熄風、定驚止搐的作用,但其作用偏於清熱降火,而防風則偏於疏散風寒,二者相輔相成,能夠更好地發揮止驚安神、驅除風寒的功效,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因此,螵蛸一字散中加入防風,不僅能疏散風寒,還能配合螵蛸更好地發揮止驚安神的功效,達到治療小兒驚風的目的。

螵蛸一字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男性生理健康問題,特別是在強化腎功能和改善性能力方面。方劑中包含的桑螵蛸,主要是指蜆蛤的一種,具有益腎助陽的作用。

桑螵蛸的主要成分是螵蛸(海龜的甲殼),其性平而味甘鹹,能夠有效地滋補腎陰,強化腎陽,並且對於治療陽痿、早泄等問題有良好的效果。加之,桑螵蛸還能安神鎮靜,起到穩定情緒的作用,有助於提高性功能。

此外,桑螵蛸所含的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對身體的各項機能有良好的調節作用。使用此方劑時不僅可以增強性能力,還能改善整體健康狀態,有助於男性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因此,桑螵蛸成為螵蛸一字散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其療效體現了中醫理論中“腎乃精之本”的深刻理解。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螵蛸一字散之傳統功效與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破傷風」,屬古代治療金瘡感染後風毒內侵之證。破傷風以肌肉強直、痙攣、角弓反張為特徵,中醫歸於「風邪襲絡,經脈拘急」之範疇。方名「一字散」指用量極輕(「一字」約合今0.3-0.5克),以溫酒送服,取藥性峻烈而量小慎用之效,兼具行血通絡之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組成分析

  • 草烏(生用):大辛大熱,散風邪、逐寒濕,生用毒性峻烈而通經破滯,針對風寒濕邪深伏經絡。
  • 麻黃(去根節):發汗解表,開泄腠理,助風邪外透,與草烏共逐表裡寒凝。
  • 雄黃:燥濕殺蟲、解毒辟穢,古用於「祛瘀毒」,破傷風多與創口穢毒相關,此藥可清解惡血鬱毒。
  • 明鰾(炮存性):即魚鰾膠炮製後存性,止血斂瘡兼通經活絡,與桑螵蛸共固經脈,防風邪內竄。
  • 白附子:祛風痰、定驚搐,專治頭面風邪與經絡痙攣,協草烏增強熄風解痙之力。
  • 防風:風藥中之潤劑,既散外風又息內風,調和諸峻藥之烈性。
  • 桑螵蛸:補腎固精,此方取其「固攝經氣」之效,與明鰾共防正氣外泄。

2. 配伍邏輯

  • 峻藥輕投:全方多辛溫毒烈之品(草烏、雄黃),但用量極輕,以「微通」而非「猛攻」為策略,既祛風毒又不傷正。
  • 表裡兼治:麻黃、防風開表透邪;草烏、白附子深入經絡熄風;雄黃、明鰾清解內蘊毒瘀,層次分明。
  • 動靜結合:桑螵蛸之固澀,平衡麻黃、草烏之宣散,防氣血過耗。

3. 治療原理
破傷風屬「風毒內閉」,此方以辛溫開泄為主軸:

  • 發散外邪:麻黃、防風透表,防風邪繼續內陷。
  • 通絡解痙:草烏、白附子直入經脈,散寒凝而緩拘急。
  • 解毒定驚:雄黃殺蟲毒,明鰾斂瘡生肌,切中創口感染病機。
  • 酒引藥力:溫酒行血脈,助藥性速達病所,亦制草烏毒性。

綜論,此方側重「以毒攻毒」,通過風藥協同,外開內通,使風邪從表裡分消,配伍嚴謹而量輕,契合破傷風急證需峻藥緩圖之特點。

傳統服藥法


草烏(生,去皮臍)2錢,麻黃(去根節)2錢,雄黃2錢,明鰾(炮,存性)2錢,白附子2錢,防風2錢,桑螵蛸1錢。
上為細末。
每服1字,溫酒調下,食後服,日2-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螵蛸一字散有毒,使用時應遵醫囑。
  • 螵蛸一字散不宜長期服用。
  • 螵蛸一字散不宜與其他中藥同時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螵蛸一字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十四引《施圓端效方》。 組成:草烏(生,去皮臍)2錢,麻黃(去根節)2錢,雄黃2錢,明鳔(炮,存性)2錢,白附子2錢,防風2錢,桑螵蛸1錢。 主治:破傷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