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蛇退散方中包含蛇蛻,乃因蛇蛻具多種藥性,可有效驅散蛇蟲。
其一,蛇蛻性涼,味甘,入肝、腎經。 可清熱解毒,散瘀止痛,對蛇蟲咬傷引起的紅腫疼痛有顯著療效。
其二,蛇蛻富含角蛋白、氨基酸等成分。 可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炎症反應,加速毒素排出,輔助治療蛇蟲咬傷。
因此,蛇退散方中加入蛇蛻,可發揮驅散蛇蟲、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蛇蟲咬傷。
蛇退散方劑中包含白礬,主要原因如下:
- 收斂止血,消腫止痛: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消腫止痛之效。蛇傷常伴隨出血、腫脹疼痛,白礬能有效控制傷口出血,減輕腫脹和疼痛。
- 解毒殺蟲: 白礬亦有解毒殺蟲之效,能抑制蛇毒的擴散,減輕蛇毒對人體的傷害。
白礬的應用,能有效地減輕蛇傷的症狀,加速傷口的癒合,在蛇退散方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蛇退散是一種傳統中醫方劑,用於治療如皮膚病等症狀。在該方劑的組成成分中,鉛丹為其重要成分之一。鉛丹,又稱為紅丹或章丹,是一種含鉛化合物,色澤鮮紅,在古代中醫藥學中應用頗為廣泛。其使用於蛇退散中,主要是利用鉛丹的解毒、殺蟲與收斂特性。
根據中醫理論,許多皮膚病是由於濕熱毒邪所致,而鉛丹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能有效清除體內的毒素,促進患處癒合。此外,對於因蟲咬或接觸性過敏所導致的皮膚問題,鉛丹也能發揮其殺蟲止癢的功效。然而,現代醫學已知鉛丹含有重金屬鉛,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對人體造成鉛中毒等健康風險,因此在使用時應特別注意劑量控制及使用時長,最好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發生。
蛇退散方劑中包含萹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萹蓄性味甘淡微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蛇毒入體,常會造成局部紅腫疼痛,甚至引發全身性水腫。萹蓄可以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消除毒素,緩解水腫。
- 清熱解毒:萹蓄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抑制蛇毒的擴散,減輕中毒症狀。蛇毒常伴有發熱、疼痛等炎症反應,萹蓄可以清熱解毒,改善炎症狀況。
因此,蛇退散方劑中包含萹蓄,以其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幫助治療蛇毒引起的各種症狀。
蛇退散方劑中包含藁本,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風解表,止痛止癢: 藁本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疏風解表、止痛止癢的功效。蛇毒入侵,常引起局部紅腫、疼痛、瘙癢等症狀,藁本可以有效地緩解這些症狀。
- 驅蛇止癢,消腫止痛: 藁本氣味特殊,具有一定的驅蛇效果。同時,其止癢消腫的功效,可以減輕蛇毒引起的局部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蛇退散方劑中加入藁本,可起到疏風解表、止痛止癢、驅蛇止癢、消腫止痛等多重功效,有助於治療蛇毒侵襲所導致的症狀。
蛇退散方劑中包含硫磺,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驅蛇作用: 硫磺具刺鼻氣味,可驅趕蛇類。古人觀察到蛇類對硫磺氣味十分敏感,避之唯恐不及,因此將硫磺加入驅蛇藥方中,以達到驅蛇效果。
- 消毒殺菌: 硫磺具有消毒殺菌作用,可預防蛇咬傷後的感染。蛇類的口腔中常帶有細菌,被蛇咬傷後易發生感染,而硫磺能抑制細菌生長,減輕感染風險。
總之,蛇退散方劑中包含硫磺,主要利用其驅蛇和消毒殺菌的雙重功效,達到驅趕蛇類和預防感染的目的。
「蛇退散」方劑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如下:
- 驅蛇作用:荊芥氣味芳香濃鬱,可散發揮發油,能有效驅散蛇類,達到「蛇退散」的效果。古人觀察到蛇類懼怕荊芥的味道,因此將其列入驅蛇方劑中。
- 解毒功效:荊芥除了驅蛇外,更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蛇毒常伴有發熱、腫痛等症狀,而荊芥可清熱解毒,緩解中毒症狀,進一步提升蛇退散方劑的療效。
蛇退散方劑中包含蛇牀子,主要原因如下:
- 蛇牀子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燥濕殺蟲之效。 蛇牀子能驅除體內濕氣,抑制寄生蟲繁殖,對蛇蟲咬傷所引起的感染和毒素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 蛇牀子對蛇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研究表明,蛇牀子提取物能抑制蛇毒酶的活性,減輕蛇毒對人體的傷害。因此,蛇退散方劑中加入蛇牀子,可起到解毒、消腫、止痛等作用,幫助治療蛇蟲咬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蛇退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婦人陰瘡」,即古代所指女性外陰或陰道部位的潰瘍、腫痛、濕疹等瘡瘍病症。此類疾患多與濕熱下注、毒邪蘊結或蟲蝕感染相關,臨床表現可能包括瘙癢、潰爛、滲液或疼痛。方中運用炭火煅製藥物成散,取其燥濕解毒、斂瘡生肌之效,外邪內消而瘡癒。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蛇蛻皮(蛇退)
- 性味功效:甘鹹平,入肝經,具祛風攻毒、殺蟲止癢之效。
- 本方作用:善治皮膚瘡瘍、疥癬惡瘡,尤其針對濕熱蟲毒所致的陰部瘡瘍,能驅風毒、化腐生新。
馬屁勃(馬勃)
- 性味功效:辛平,歸肺經,清熱解毒、止血斂瘡。
- 本方作用:外用常治咽喉腫痛、潰瘍出血,內服可消血熱毒腫。於此方中協同解毒,抑制瘡面感染。
皂角(不蛀者)
- 性味功效:辛鹹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祛痰通竅、殺蟲散結。
- 本方作用:其峻烈之性可滌蕩濕濁痰毒,針對陰瘡濕腐穢濁之邪,煅後減其刺激而存燥濕殺蟲之力。
谷精草
- 性味功效:辛甘涼,入肝胃經,疏散風熱、明目退翳。
- 本方作用:雖主用於眼疾,但其輕清上行之性可引藥透達,兼清肝經濕熱,間接助解下焦濕毒。
【配伍與製法原理】
- 煅製炭化:諸藥同煅存性,增強燥濕收澀、斂瘡止血之效,且炭藥質輕,易吸附濕毒穢濁。
- 米泔送服:米泔(洗米水)甘涼和中,既能緩解藥性之燥烈,又可健脾滲濕,助祛下焦濕邪。
- 「每服1字」:古代劑量謹慎,因煅後藥性濃烈,小量即可取效,避免過度傷正。
【整體治療邏輯】
此方以「解毒殺蟲、燥濕斂瘡」為核心:
- 蛇蛻+皂角:祛風殺蟲,滌除陰瘡腐穢;
- 馬勃+谷精草:清熱解毒,透散鬱熱;
- 煅炭工藝:強化收斂生肌之效,適用於慢性潰瘍或滲液不止之瘡瘍。
推測其適應證為濕熱蟲毒鬱久、瘡面晦暗不斂者,通過內服引藥下行,調理局部氣血濕毒,而達瘡癒之效。
傳統服藥法
蛇蛻皮、馬屁勃、皂角(不蛀者)、谷精草各等分。
同入瓦藏瓶內,用鹽泥固濟,木炭火燒令通赤,於地坑子內出火毒,候冷取出,細研為末。
每服1字,溫米泔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並遵醫囑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蛇退散,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蛇蛻。 主治:耳大痛,或流血,或乾痛。
蛇退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四。 組成:蛇蛻皮、馬屁勃、皂角(不蛀者)、谷精草各等分。 主治:小兒斑瘡入眼。
蛇退散, 出處:《會約》卷十五。 組成:蛇退(燒存性)1條,枯礬2錢,黃丹2錢,扁蓄2錢,藁本2錢,硫黃1錢3分,荊芥穗1錢3分,蛇床子1錢3分。 主治:婦人陰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